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7月02日 星期一

从200元一条的银行账号和密码到售价6000元的三个月内移动通话记录,个人信息在地下市场被明码标价

谁让个人信息在“货架”上“裸奔”?

□本报记者 周有强
《工人日报》(2016年07月02日 06版)

记者从一个“户口信息查询”QQ群中获得的“代理价格表”。被售卖的个人信息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车手续还没办齐全,推销保险的就来了;新房钥匙刚拿到手,装修公司的电话就到了;在网上买好机票不到一个小时,就有航班延误、航班取消的诈骗电话如期而至;甚至一个知道你各种信息的“警察”打电话来,说你涉嫌洗钱了……各种各样的推销广告、不胜其烦的骚扰电话和层出不穷的诈骗方式,让人防不胜防。

这背后,是海量的个人信息遭遇泄露。这种现象究竟有多严重?在地下的信息市场上,个人信息是如何被贩卖的?又是谁泄露了我们的信息?

带着这些问题,《工人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1

84%的网民苦于信息泄露

接连一段时间,北京的李女士每天都接到向她推销贷款的短信和电话,“有时候是以400开头的,这种电话我一般都不接。但有时候是私人手机号,如果不接,又担心影响工作。”

有一次,李女士再次接到这种推销电话,她想吓唬一下对方,就说:“我是公安局的。”出乎李女士意料的是,对方回复:“公安局的怎么了?”

李女士在跟对方争论了几句后,很严肃地说:“以后别给我打了,再打我就报警了。 “那你去报吧。”对方如此回答。

根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和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近日发布的《2016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邮件18.9封、垃圾短信20.6条、骚扰电话21.3个。其中,骚扰电话是网民最为反感的骚扰来源。

更多的人则接到各种诈骗电话。根据上述调查报告,76%的网民遇到过冒充银行、互联网公司、电视台等进行中奖诈骗的网站;66%的网民曾收到过冒充10086、95533等号码的伪基站信息;55%的网民收到过冒充公安局、卫生局、社保局等各种机构进行电话诈骗的诈骗信息。

无论是骚扰还是诈骗电话,都伴随着个人信息的被泄露。对此,该调查报告指出,84%的网民曾亲身感受到由于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不良影响。

据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副主任郝智超介绍,从2015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的一年间,我国网民因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高达915亿元,平均每位网民损失133元,比去年增加9元,因此而消耗的时间人均达3.6小时。其中,9%的网民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

在惊讶于电话那头的推销者“如此嚣张”的同时,李女士也很疑惑:我没有贷过款,我的信息是从哪里泄露出去的呢?

2

200元可买一个银行卡密码

记者调查发现,如今人们的姓名、职业、电话、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的收集、加工、贩卖俨然形成了一条地下产业链,在链条末端,一条条个人信息如同放在“货架”上的商品被明码标价。

《工人日报》记者以“个人信息”为关键词,通过QQ进行了搜索,发现有大量出售个人信息、身份证、银行卡的QQ群和QQ号,其个性签名一栏都标注着“诚信”或“信誉接单,一次合作,终身朋友”等字样。

记者很容易地进入了一个“户口信息查询”QQ群,并很快获得了一份各类个人信息出售的价格表。

在这份价格表中,被售卖的信息分为个人信息类、汽车类、手机类、银行类以及其他等5种类型,内容从户籍信息到银行资料,从手机定位到婚姻状况等,包括多达23种信息,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中,标价最低的是违章查询和汽车档案查询,均为30元一次;价格最高的是查询一个人三个月内的移动通话记录,为6000元。其余诸如查询户籍信息、犯罪信息、住宿信息、出入境、乘车记录和身份证轨迹(2年至3年内所有使用过身份证的使用记录)等价格分别是100元、150元、200元、500元、600元和800元。

记者以买家身份与群内多个标注可以出售个人信息的QQ号主取得了联系,对方大多都回复可以提供全面的第一手、二手准确信息。一位卖家说,他们还出售银行卡密码,“一个密码只需要200元”。

个人信息不仅可以单卖,还可以批发。当记者以保险推销员的身份,向一位卖家提出要批发购买他人的手机号码时,该卖家称,100元可以购买2000个号码;300元可以购买1万个号码。

“这些号码的主人都是购买过保险的客户。”卖家说,如果是咨询过保险但还未买的客户,其信息则更贵一些,“100元只能买500条;400元买5000条”。

记者问对方“信息靠谱吗”后,对方发来了数张其他买家支付宝付账的截图,并表示“长期生意,保证质量”。

这些信息都是从哪里来的?记者得到的回复大部分是“内部渠道,无可奉告”。但一些卖家告诉记者,如果是个人信息,则通过公安网查询;如果是房产信息,则在房管网查询。

记者在网上进行搜索时发现,公安网和房管网都属于专用的内部网络,一般人无权查询他人信息。以房管网为例,“在房管局查个人住房信息需要房主本人持身份证、户口簿前往房管部门申请查询,房管部门不对房主以外任何人和单位提供查询,除了法院或警察凭合法证件和法律手续去查询。”一位内部人士说。

3

“内鬼”频出,谁在装睡?

这些在地下市场被买卖的个人信息,是如何被泄露出去的?

记者发现,个人信息被泄露的渠道很多,有些是因公共部门管理不善而泄露,譬如此前有大量12306用户数据在互联网遭到疯传,包括用户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还有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5200万人社保信息、2000万条开房数据泄露事件等等。

更多的信息泄露则出于一些部门、公司及个人的牟利行为。

福建一位不愿具名的公安人士告诉记者,在大数据时代,电信运营商、银行、保险公司、航空公司、医院等企业、机构,以及不同的互联网网站积累了大量用户或消费者的信息数据库。基于此,信息贩卖类的犯罪一般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首先,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一些部门和行业从业人员从这些信息数据库中获取信息,然后出售给他人;然后,获取信息的不法分子在网上建立信息交易平台进行二次出售;最后,各类商业公司和犯罪团伙利用非法获取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电话骚扰、推销和违法犯罪等活动。

上述公安人士还告诉记者,非法买卖信息已经从传统的工商、银行、交通等部门向房产、物业、快递等各行业迅速蔓延。

一些专家指出,信息贩卖中,“内鬼”频频出现的背后,是相关单位的责任缺失和对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漠视。因此,必须针对掌握公民个人信息的部门和机构建立一套严密的监管体系和防范制度;对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涉嫌非法披露或出卖个人信息的,应加大刑事惩罚力度。

为此,专家建议,应该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切实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与此同时,公安系统也应成立专门化和专业化的侵害个人信息犯罪打击部门,形成打击常态机制,让人们远离信息“裸奔”的状态。同时,公民也要提高防范意识,预防信息被泄露。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