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7月02日 星期一

从废品堆里淘旧书、贴进10万元维持运营……17年间,徐继新为圣学图书馆耗费了几乎全部的精力

“书疯子”的“赔本买卖”

本报记者 黄康
《工人日报》(2016年07月02日 07版)

在北京昌平区崔村镇大辛峰村,有一座民办图书馆——圣学图书馆,成立于1999年4月1日。

很多人说,这座在“愚人节”开张的图书馆会沦为“玩笑”。但一转眼过去了17年,这座图书馆已从1999年不足500册书、仅40平方米的一间房,发展到如今拥有10万册书、1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被村里人称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然而,圣学图书馆17年成长的背后,却是被称为“书疯子”的馆长徐继新的苦苦支撑:从废品堆里淘旧书、借10万元外债养书……17年间,徐继新为这座图书馆耗费了几乎全部的精力。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圣学图书馆的未来又在哪里?

废品堆里淘出来的图书馆

见到馆长徐继新时,他站在整洁明亮的图书馆内,刚刚修完一批书。在他的身后,一个高大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摞摞图书。

“这家图书馆成立于1999年的愚人节,聪明人谁干这傻事啊?”说到图书馆成立的日子,徐继新打趣道。

1999年的大辛峰村还是土路,没有路灯,电话座机都极少,更别提移动电话和网络了,村民的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大部分业余时间花在打扑克牌上。

徐继新的父亲和姐姐都是老师,家里有很多书,很多村民去他们家借书看,徐父退休之前就有办个阅览室推广阅读的想法。后来徐父退休,身体不好,这事就“阴差阳错”地落在了徐继新的身上。

于是,徐继新在村里靠近马路边的地方租下一块45平方米的空地,花了好几千元把水沟填平,砌墙,盖上石棉瓦。一座45平方米的小屋加上不足500册书的馆藏,他的“大辛峰村图书室”就开张了。

让徐继新没想到的是,这个几十平方米的小屋,每天居然来了上百人,他经常忙得顾不上吃饭。随着图书室名气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一个问题也越来越急迫——书不够看。

靠着支摊修自行车维持图书室的徐继新这下犯难了。思前想后,他蹬上家里的旧三轮,硬着头皮开始废品站里淘旧书。

“昌平这地界所有废品站没有我没去过的,那会儿找书真是找疯了。”徐继新感慨说,有好一阵,知情的村民都笑称“这是废品堆里淘出来的图书馆”。

赔本买卖,也要做

随着图书室的发展,媒体报道后,有热心市民开始陆续给图书室捐书。“图书室越来越大,真是想不干都不行了。”

可就在他铆足劲儿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妻子不同意了,跟他提出离婚,“你正年轻,有工作,工作辞职了非得回家干这个,成天往这个无底洞贴钱,日子还过不过了。”

妻子的话让他难受,却没能让他撒手。因为恰恰是这个小图书室,为许多村民解了燃眉之急。

养鱼专业户祖贵生,最初因不知水温、气候对鱼儿生长的影响,每逢春季撒鱼苗时就会有大量鱼儿死掉。徐继新知道后就淘了有关养鱼的科技书和光盘,帮助他找到原因,使得鱼的产量翻了一番。

种菜专业户李玉祥、因工作太忙无暇照顾孩子的许宝夫妇……他们都在图书馆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法宝”。徐继新在这一次次感谢声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

他依然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起床,开始收拾图书,打扫卫生,拿着酒精棉擦拭旧书,做着自己的“赔本买卖”。

一晃眼,17年过去了,当年还是3岁小孩的女儿,已经在工作3年了。

2013年,从最初阴暗潮湿漏雨的45平方米小屋,图书馆转移到了总面积1200平方米的两层楼。徐继新为它取了个新名字:圣学图书馆。

图书馆面积大了,日常开销也急剧增加——房租一年5万元,电费一年最少6000元。“大到采购书,小到纸杯,一开门哪儿不花钱?”

“前段时间昌平区图书馆捐赠了一批书架,架子上不能没书,一采购又花了4000多元。”徐继新坚持,买书的钱要保证,只好在别的地方抠了。“原来我们桌子上放餐巾纸,现在都放不起了。装订破损图书的电动机器太贵,我就做了个手动的,自己累点,能省下好一笔呢。”

节流不够,还得开源。可这么大一座图书馆一刻离不开人,怎么办?徐继新向女儿伸了手。

“从俺们孩子那拿,不到三年从女儿那拿了将近10万元钱。不愿意有什么辙呢?”徐继新猛抽了一口烟,半晌没说话。

“图书馆谁来传承?”

有人问徐继新,坚持这么多年图个啥?徐继新笑了笑,“就是让农村的孩子和村民们有书看,有好书看。”

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图书馆来了一位读者,一进来就问徐继新:“你还认识我不?”原来她就是大辛峰村人,是建馆初期的读友,中学时经常来图书馆看书,后来嫁到外地去。这次回娘家听说图书馆还在,就带着孩子专程过来看看。

“17年了,这个图书馆影响了两代人。”说起前一天的事情,徐继新的语气里充满了欣慰。在他看来,办图书馆是做阅读的推广,更是做文化的传承。

可是,现在办图书馆是越来越难了。很多时候,图书馆需要通过活动吸引读者。去年,圣学图书馆每个周末都有活动,大大小小有上百场。今年,他原本要推广两个项目,让书流动起来,到读者有需求的地方去。可因为资金问题,这两个项目都胎死腹中了。

相比于资金短缺,时代发展带来的压力更让他感到焦虑。以前,圣学图书馆给村民帮助的案例很多;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大伙不懂就上网搜索,比翻书还快。有些读者进图书馆第一个问题就是“馆长你这有WIFI吗?密码多少”?

这让徐继新心里很不是滋味。他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无法被网络信息所替代的。

和书打交道的人都是能静的,可徐继新却愈发心急了。“有读者没书,着急;有书没读者,也着急。房租,着急;活动经费,更着急。”

不仅是对图书馆的日常运营着急,对图书馆的未来他的心里也没底。“图书馆谁来传承?给孩子肯定不要,这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负担。越弄越大,费用也越来越高。没有稳定资金支持,还能维持多久?下个月又要交房租了,该怎么办?” 一想到这些问题,徐继新夜里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要是遇到真正想把图书馆当事业做的人,就是把图书馆白给他,我也愿意。”徐继新满脸忧虑。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