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星期一

他们经历过潘家园市场的从无到有,也将见证市场的新一轮“变迁”——

活在潘家园

本报记者 李丹青
《工人日报》(2016年07月04日 03版)

北京市三环路东南角、潘家园桥西侧,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旧货市场——潘家园旧货市场,占地面积4.85万平方米的地界,经营商户4000余家。

6月26日,37摄氏度的周日,是市场一周内客流量最大的时间点,也是商户缴纳今年下半年摊位费的最后期限。

此前一周,北京召开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控人口稳增长工作推进会议传出消息,潘家园地区进入朝阳区5年疏解方案,今年将启动前期调研,并腾退1000个摊位。

尽管官方一再表态,潘家园市场不会迁出北京,而是要转型升级。但记者走近商户,却能感受到“搬迁传言”带给他们的不安。

每况愈下

午后2时,正是一天中最犯困的时候。燥热的潘家园市场里,走马观花的顾客和无精打采的店主随处可见。

小林坐在木雕店门前,低头玩弄着手机。而他的大伯林庆财——这家木雕店的老板,67岁的福建仙游人也坐在门框边,倚靠着柜台打盹。

上世纪末,在老家供销社干了20多年“固定临时工”的林庆财下岗了。他从在北京做生意的老乡那里打听到,仙游县历史悠久的木雕在北京销路不错。1998年,林庆财来到潘家园,租地摊卖木雕。

伴随着民间古玩艺术品交易的兴起逐步发展起来的潘家园市场,形成于1992年。林庆财虽不是最早一批商户,但开店18年的他,见证了市场从一个破破烂烂的大棚,发展到现在细分为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现代收藏区、石雕石刻区、餐饮服务区等6个经营区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市场。

刚来时,林庆财在大棚区租了个摊位,租金一年不到1000元。随着生意越做越大,2002年,他咬牙斥资从一名租户手里,买了现在经营的这家店铺的使用权。如今,他和市场的租赁合同一年一签,租金半年一交,半年2.5万元。林庆财告诉记者,市场里的不少店主都是从“大房东”、“二房东”手里转租的店铺。

对于搬迁传言,他更多的感觉是茫然,特别是近两年,生意每况愈下。

前些年生意好时,林庆财全家都做木雕。35岁的小儿子在家加工,运到北京和深圳,林庆财老两口、妹妹一家、大儿子一家在北京销售,而女儿负责在深圳销售。用林庆财的话说,“我们一大家子都是连体的。”

如今,林庆财和大儿子一家共7口人,在潘家园附近租了套机械厂房改建的120平方米二层小楼,一楼放货,二楼住人,年租金10万元。林庆财告诉记者,一年的日常花销在40万~50万元,2015年以前生意还行,这两年越来越差,今年最差劲,“能够保本就不错了”。

中专毕业后的小林在北京帮伯父打杂,刚满20岁的他似乎对“谋生”没有太多的概念。

说话的间隙,有3拨顾客驻足询价,但一单都没有成交。

风轻云淡

对于潘家园将进行的“转型升级”,在林庆财店铺的二楼经营字画的张钰似乎不以为意。

平时,他基本不在,店铺交给母亲打理。正是这种和市场若即若离的关系,让50岁的张钰在聊起潘家园市场的未来时,语气显得有些“风轻云淡”。

去年,花了58万元买了新店铺的使用权后,张钰想把它打造成精品店,时常在周末时来店里看一下,这也是张钰在市场里的第二家店。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二楼的走廊里,捧着金庸的武侠小说看得津津有味。

画画、写字、看书,是张钰每天的生活、更是工作。每天“早8晚8”甚至“早8晚11”,虽然辛苦,但他喜欢做这些。他的两家店铺里,摆卖的字画多数出自他本人之手。上世纪末,辞掉了体制内工作的他由于从小学画,便在潘家园卖起了字画。

与林庆财同期进驻市场的张钰,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眼看着潘家园市场从无到有。他告诉记者,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劲松南路和旁边的楼群里,有一个老百姓自发形成的旧货市场,多卖一些家中闲置物品来贴补生活。

随着规模越来越大,1992年,潘家园街道办事处建了90多间铁皮房,将其归拢到一起。渐渐地,有北京市民拿家里的传家宝来卖,市场上除了杂货也开始有了古董。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张钰觉得市场越来越不“纯粹”。前些年,真有“淘货”的和“捡漏”的,他也时常在这儿淘买瓷器。但近年来,他觉得市场也越来越复杂。

即便在圈内小有名气、多次在画展上斩获殊荣,张钰也能感受到近两年字画市场生意的下滑。春节后,在新盘下来的店铺里,张钰还没有续到新的客户,成交的都是母亲以前的老客户。

在张钰看来,潘家园市场是他的一个对外的“窗口”,如果“窗口”没了,他可以去别的地方甚至出国,“但心理上总还是有些难以接受。”

无可适从

和财力雄厚的室内店主相比,河南南阳来的33岁的张超磊(化名)有些势单力薄。他从别人手里转租了大棚一区一个1.4米×1.4米的柜台经营和田玉,每年租金近6万元。

自称市场里“工龄算短”的张超磊在2011年前后来到潘家园。刚来时,张超磊搬个马扎、带着货,在地摊区到处跑,摊位费15元一天。几次下来,他弯得腰疼,也发现和田玉还是得摆在柜台里好看,便咬牙租了大棚里的柜台,当时年租金不到4万元。

那一年下来,张超磊赔了近5万元。但天生乐观的他没有就此放弃,只当交了学费。第二年,他慢慢知道玉石生意该怎么做,该怎么跟顾客讲话,不仅没再赔钱,还多少赚了点,“感觉自己打了胜仗”。

几年下来,张超磊培养了一些客户。他告诉记者,做这一行靠生客是没有办法维持的。

为了省钱,他在十里河桥附近租了个7平方米的小房间,一个月700元,即便假期妻子带着6岁大的孩子从老家过来,也是挤在这里。

对于潘家园市场要腾退1000个摊位的说法,张超磊的心情有些复杂。对于未来,他暂时还不敢有太多打算,只能“走着看着吧”。

潘家园市场每天下午6时关门,大棚区多数摊主5时前后就开始收拾货品,准备撤离。面对不可预知的转型升级,这群生活在潘家园市场的人们,也将成为市场新一轮变迁的见证者。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