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6年07月04日 星期一

“摄影之乡”与海达·莫理循

何申
《工人日报》(2016年07月04日 06版)

承德是摄影之乡。摄影家不知拍了多少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照片。最早拍了302张照片,后被整理为《热河相册》的,是一位外国女士——澳大利亚著名摄影家海达·莫理循女士。时间是80年前,1935年和1936年,她前后两次来承德。

海达·莫理循女士祖籍德国。她的姓,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乔治·莫理循博士(1862-1920)。乔治·莫理循1897年担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是最有影响力的外国记者和西方的中国问题权威。1912年底,乔治·莫理循被袁世凯任命为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1919年以中国代表团顾问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曾以他的姓氏命名为莫理循大街。

那么,他俩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原来,海达·莫理循旧姓哈玛尔,1908年出生于德国的斯图加特,毕业于慕尼黑国立摄影艺术学院,后应聘北京东交民巷的阿东照相馆任经理,1933年到达北京。在此后的5年里,海达管理着这家拥有众多驻华外交官和在京外国人客户的德国照相馆。这其间有一件事人们多不知:1936年10月底,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他的十几本日记和笔记还有30个胶卷悄悄回到北平,让夫人将胶卷拿到阿东照相馆,海达冒着风险亲手冲洗出来。这些照片中,就有那张著名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黑白标准像——《毛泽东在陕北》。

海达·莫理循在中国一住13年,拍摄了大量的照片。1940年,乔治·莫理循的二儿子阿拉斯泰·莫理循返回北京,与海达相识。数年后,他们再度相聚并且结婚,海达随了夫姓。最终她和阿拉斯泰尔·莫理循回到澳大利亚,定居堪培拉。

海达幼年患小儿麻痹症,一条腿跛。10数年间,她一瘸一拐地游走于中国的市井城乡,用相机记录下诸多风土人情,而清朝第二个政治中心热河,也成为她拍摄的主要选择地。当时热河已被日本人占领,出北平行经古北口须“签证”放行。现在在澳大利亚国立图书馆,还可以查到海达两次前往承德的“签证”,分别为1935年和1936年。

细看海达的《热河相册》会发现,在这本相册中,海达以她独有的严谨构图、独到的视角、细腻的观察、娴熟的技巧、老道的用光,为我们记录下了远在80年前承德的独有景观和风土人情,是研究承德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在海达相册里有许多气势雄伟的外八庙景色照片,从拍摄角度看,拍摄这些照片需要爬到景区对面很高的山上,这对于残疾人海达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这令我们在欣赏照片之余又对海达平添了许多敬意。

承德是“摄影之乡”,准确地讲,是“中国摄影之乡”,是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的荣誉称号。其授予对象,是摄影氛围良好,摄影发展迅速,为中国摄影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地方性区域。2014年重新命名,全国共有6个城市,华北地区仅承德一家获此殊荣。

目前承德的摄影队伍是仅逊于跳广场舞的第二大队伍,除了专业的摄影家协会,还有老年、青年、女摄影家协会等,他们有组织,有网站,装备优良,活动多与宣传承德和公益事业相连,很受社会欢迎。摄像器材价高,许多老人的退休金全投入其中。大冬天,下大雪,按说该猫在家中,他们则冒雪外出抢拍。常年行走在大自然中,个个身体倍儿壮。按他们的话说:想长寿,很简单,背着相机爬大山!

摄影之乡,比麻将之乡、醉酒之乡等等,要好太多。当年我没钱买相机,后来弄个“傻瓜”照,过把瘾。现在随大流,用手机照。全民都会摄影,这可是先前谁都没想到的。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