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1月10日 星期一

16省区市相继出台政策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能否带动体制内职工创业仍需期待——

“停薪留职”30年后“重出江湖”

本报记者 罗娟
《工人日报》(2017年01月10日 05版)

1989年出生的徐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的在读博士。除了学生身份,他还是安徽科幂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校科研人员的他走上了创业路。

图为1月6日,徐清正在磨制金属加工用的刀具。

张大岗/视觉中国

时隔30多年之后,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再次接到了创业政策的“绣球”。

科研人员允许保留身份离岗创业在30多年前被称为“停薪留职”——1983年6月11日,当时的劳动人事部、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正是有这一政策,如今的知名企业家王健林当时保留了处级干部身份,开始了第一个创业的“小目标”。

30多年后,国务院2015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要求,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允许科研人员保留职位3年离岗创业,这被称为停薪留职的“2.0版”。

近日,据《工人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包括浙江省在内,目前已有北京、上海、广东等16个省区市出台了相应政策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2.0版停薪留职”纷纷落地。

这一旨在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创新品质的政策,怎样才能真正得到有效落实?记者调查发现,科研人员加入创业大军还有多重藩篱待突破。

停薪留职2.0版政策更优,保留待遇可进可退

“停薪留职”对很多稍微上了点年纪的人来说并不陌生。

1983年的《通知》规定:停薪留职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停薪留职期间,不升级,不享受各种津贴、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因病、残而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可按退职办法处理。停薪留职人员在从事其他收入的工作时,原则上应按月向原单位缴纳劳动保险金,其数额不低于本人原工资的20%。停薪留职期间计算工龄。

按照当时的社会环境来看,无疑是希望打破国有企事业单位那种“死水一潭”的局面,鼓励职工摆脱原地踏步、不思进取的思想和状态。

1992年,改革开放春潮涌动,停薪留职也掀起一次浪潮,不少国有单位职工纷纷“下海”。

但从1999年开始,停薪留职政策被越来越多的省份取消。

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优惠政策。停薪留职不但“重出江湖”,而且停职时间、待遇也更加优于1983年的《通知》。比如,1983年规定停薪留职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此次为3年。1983年的《通知》明确停薪留职期间,不升级,不享受各种津贴、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此次则明确规定离职创业人员享受职称岗位晋升和社会保险的同等待遇等。不同的是,这次新规,一是限定为事业单位,如高校、科研院所等,二是限定为科研人员。

因此,分析人士将此次的“停薪留职”看做是当年政策的2.0升级版。

不过, 2015年版《意见》不仅仅是一次人事关系改革,还提出优惠政策对冲创业的风险,比如提出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的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限制。

记者发现,在地方版的政策中,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红利更加优厚,譬如广州市的政策中科研人员最长可以离岗6年,而河北则允许科研人员兼职,甚至离岗也不减工资。

有人质疑有人叫好,提升科技转化推动社会进步

一项被搁置甚至废止了的政策,升级重新推出,自然有弹有赞。

时隔30余年,国务院和地方政府为何再向体制内的科研人员抛出政策“绣球”?

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科研院所饱受诟病的成果转化率。

来自科技部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有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仅有5%。这与发达国家高达70%~80%的成果转化率相去甚远。

此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压力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去创业,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

“体制内有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的加入,将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他们也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多次表态看好政策的积极意义。

但在现实中,科研人员创业通道因为严格的人事管理制度、巨大的职称晋升压力等被“锁死”。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在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搞副业的“地下科技工作者”并不在少数,但“因为没有知识产权,许多技术不敢喊价,常以三五万元贱卖给企业。教师创业和持股更是遮遮掩掩,拿亲戚名义办公司的屡见不鲜。”

因此,在国务院意见下发之前,已有不少地区和高校先行先试地出台了类似政策,如北京“京校十条”、湖北“科技十条”、南京“科技九条”等。其中不乏“3年内保留原有身份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等优惠政策,但在具体执行中,效果却不容乐观。

“单位里‘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去创业了,还指望学校一直给你留着坑?”  

“学术评价标准与创业评价标准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不是一回事,在高校还得围着职称考核指挥棒转。”

还有人认为,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这种“脐带血没有剪断”的方式,会让离岗创业的人有退路,不利于全身心投入。

曾湘泉也多次表示担忧。“现在创业门槛非常高,企业竞争压力也很大,再加上优秀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待遇不错,创业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的巨大机会成本,将是阻碍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的因素。”

不过,好政策已出台,迈出创业步伐的人在路途。

成功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抗癌新药的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就对媒体表示,“创新创业要经历很多艰辛与磨炼。从技术到资金,从产业化到市场准入,再到行政审批,创业者会遇到很多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人可能会半途而废,更多人是从一开始就不敢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他建议,政府除了鼓励科技人员直接创业外,还应该积极搭建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平台,让科学家专心做基础科学研究,后面的转化工作则由企业完成。”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