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1月11日 星期一

【社评】关键零部件“硬”起来,制造业才更强

本报评论员 孙喜保
《工人日报》(2017年01月11日 03版)

在关键基础零部件上抢占技术高地,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必定会大大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实力。要重视、珍视这些民企的技术进步、技术突破的巨大能量,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要实实在在,千万别只停留在口号上。

据《工人日报》1月9日报道,一向被视为中国制造业“软肋”的关键基础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问题,最近在上海、江苏、浙江的一些民营企业取得突破,包括传感器、集成电路、高压泵、高速齿轮等关键零部件开始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有的不仅不再依赖进口,还出口国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中国成为工业门类最为齐全的市场,200多个工业行业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制造的技术逐渐成熟,近年来中国产品在质量和品牌影响力方面有了较大提高,并开始在一些领域与欧美发达国家展开竞争。但影响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一些“卡脖子”问题也日渐突出,关键基础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问题最为突出。

很多关键基础零部件,我国无力自主研发,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因此,关键基础零部件成为欧美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中国厂家只能花高价进口,一台整机的大部分利润被别人拿走,我们的企业仅仅挣一点辛苦钱。利用关键基础零部件卡我国企业的“脖子”,便成为国外企业限制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中国2014年就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但是大部分整机需要进口,少部分自己研发制造的成品,其中关键零部件也是国外产品,一台整机90%以上的利润被国外零部件企业拿走。

关键基础零部件依赖进口,已经成为中国高端制造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而解决这一问题存在重重困难。

长期以来,中国制造形成“重整机,轻零部件”的传统,这与德国、日本等制造业强国差距很大。社会对我国自主生产的产品容忍度不够,甚至不乏偏见,政府在税收方面有一定歧视,比如对国外一些进口产品免税,而国内产品却享受不到同样的待遇。与此同时,中国的关键零部件产品面临着国外同行的打压,一旦中国在某个领域取得突破,国外企业马上通过大幅降价或威胁合作伙伴的方式予以打压,让中国企业的技术难以产业化,胎死腹中。

如今,上海、江苏、浙江一批民营企业在关键基础零部件领域取得突破,经验值得总结。这些民营企业机制灵活、效率较高,尤其在产业化方面,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快速组织力量研发生产,包括灵活聘请国际顶尖人才,有的企业为了邀请国外专家的加盟,甚至“派出代表到国外与之交朋友,花上半年的时间打动对方。”

实现中国制造的由大变强,必须切实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关键基础零部件空心化问题,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因此,有关方面要重视、珍视这些民企的技术进步、技术突破的巨大能量,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要实实在在,千万别只停留在口号上。比如,目前中央财政有这方面的支持资金,但这些资金分散在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如何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并通过中央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发地方财政资金积极参与,最终调动市场的力量,至为关键。

制造业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精尖技术的竞争。在关键基础零部件上抢占技术高地,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必定会大大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因此,我们在鼓励国企技术攻关的同时,也要注重利用多种政策、措施激发更多民企潜在的、巨大的创新能量。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