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业告别了以往“成本+规模”的传统外贸竞争模式,开始加大研发投入,重视品牌建设——
政策企业齐发力,外贸“马车”实现回稳向好
2016年,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外贸,刚刚经历了被称为“最糟糕的一年”。
面对持续低迷的国际需求和日渐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世界贸易组织对2016年全球贸易增速的预期,已由之前的2.8%下调至1.7%。这一增速不仅创2009年以来的新低,而且是近15年来首次低于全球GDP增速。
中国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自然难以幸免。不过,2016年前11个月,全国进出口降幅明显收窄,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新动能持续积累,中国外贸交出了“回稳向好”答卷。
政策支持,外贸降幅收窄结构优化
数据显示,2016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降幅比上年同期收窄,同时11月进出口增长8.9%,其中,出口增长5.9%,创年内单月增幅新高,进口增长13%,创3年以来最大单月增幅。
在降幅收窄的同时,外贸结构也进一步优化。前11个月,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增长超过5%;民营企业出口占比提高1.4个百分点;一般贸易出口占比提高0.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国内增值率达45%。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6%,占外贸总额的比重提高2.3个百分点。
外贸取得这样成绩来之不易。“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2016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只有3.1%,比2015年还要低,创了2010以来的最低。而同时,全球的贸易保护措施并没有减少,而且在增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外经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杨长湧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我们的外贸还实现了降幅的收窄,这得益于国内的稳增长政策开始发挥效益。
同样,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李光辉也表示:“政策支持为外贸回稳向好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政策牵引下,外贸“马车”虽有负重,但仍在前行。商务部1月9日发布的《对外贸易“十三五”规划》显示,外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仍在增强。
企业转型创新,外贸“马车”跑起来
外贸回稳向好,仅仅有政策是不够的。“除了政策之外,外贸的好坏还取决于产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主体。”李光辉表示,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推进,能进一步改善外贸结构,从根本上扭转外贸增速下滑的局面。
李光辉表示,经过前一段调整周期,企业主体在产品质量、技术、服务和品牌建设等方面有所突破,根据市场需求提供产品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这些都为外贸发展积累了新的动能。
“2016年,公司外贸出口同比略有增加,在全球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仍然保持增加实属不易。”重庆润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项进向记者介绍,“好在公司前期的战略布局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新的增长基础,一批新的客户陆续着陆,产品实现了量产。”外贸业务承压后,润通加大了研发投入,与美欧一流研究机构合作,利用300多位高端研发人才,每年推出上百项新产品。
记者采访多家企业发现,许多企业告别了以往“成本+规模”的传统外贸竞争模式,开始加大研发投入、重视品牌建设。供给的改善让许多企业在全球贸易的寒冬中实现了外贸的逆势飘红。
受外需影响,明年外贸面临考验
新的一年,外贸“马车”已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中前行。但与此同时,我国外贸仍面临着国际需求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等严峻考验。
有专家建议,要继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采取企业、商业、政府部门联动机制,积极应对各类贸易摩擦。
项进也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但他同时认为,面对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企业能做的主要还是持续创新,专注做好产品。“有竞争力的产品,客户仍然会继续购买。”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出谨慎乐观的态度。杨长湧对记者表示,2017年的外需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比较小,外部需求与2016年持平,甚至略好于2016年的可能性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