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蔬菜行业务工的江西吉安农民工近两万人,他们在异乡共担忧愁,共享欢乐,互相帮扶……
京城里的“绿色运输者”
凌晨3点的北京寒气逼人,来自江西吉安樟山镇的李忠厚却早早起了床,匆匆洗漱后,他一头钻进驾驶室,伴随着呼吸的“白气”,搓了搓手发动了汽车。“早起才能进到好货,晚了就没了。”每天这个时候,李忠厚都要从岳各庄批发市场购进一批新鲜的蔬菜,然后将它们配送到北京市的各个合作饭店。
“偌大的北京城,我们有自己的一片天,舌尖上的‘绿色’,我们来搬运。”李忠厚说。
为了圆梦选择北漂
“从种菜到卖菜,这条路走得不容易。”李忠厚感慨地说。
1997年李忠厚带着妻子从江西吉安来到北京,30多个小时的路途颠簸后开始了他们的北漂生活。“放下锄头,离开土地,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回忆着当初的选择,李忠厚用“义无反顾”总结自己的心情。
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蔬菜行业务工的老乡“衣锦还乡”的情景打动了许多吉安农民的心,他们纷纷踏上了北上的列车。“那时,北京在我们心中就像‘金城’一样,承载着致富的希望。”李忠厚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他的老家吉安樟山镇有近10%的居民来到了北京。
初来乍到的日子里,李忠厚和妻子用馒头配着咸菜吃能熬过一天。那两年的冬季,李忠厚夫妻俩只能靠着煤炉取暖,为了节省开支,他们尽量减少煤炉的使用次数,还时常因为多烧了两块煤而吵架。“万事开头难,北漂的我们吃苦是常态。”说完这话,李忠厚用粗糙的手背抹了抹鼻子,笑着望了望站在身边的老乡。
掘金路上饱经风霜
1.8米的高个、留着一撮小胡子、笑起来眼睛眯着条缝的周忠平如今有了自己的公司,“不好意思,名片好久都没印了。”面对记者的来访,周忠平摸遍了身上的口袋,也没能找出一张名片。“在京打拼20载,说起我的名字大家都知道。”他抓了抓头,腼腆地笑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周忠平”就是他在蔬菜行业的名片。
回想起自己初来北京的两年,周忠平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无数的画面,廉价的出租屋、破旧的自行车、毫无规律的寝食、低三下四的请求……“租的房子里只有一张床,无依无靠,每天对着天花板,睡不着觉。”
骑着二手自行车,周忠平没日没夜地辗转于各个餐馆寻找合作的机会,夜里11点后才能休息的他,不到凌晨4点又要起身出门。“谈判的过程是艰难的。”面对餐馆的压价,周忠平想要据理力争,又不得不委曲求全。
周忠平还记得一次晚归被劫的经历,这让他心有余悸,那一次他被抢走2000多元,还因伤住院,然而住院后听闻昂贵医药费的他不得不半夜偷偷溜出医院。
随着生意规模的扩大,缺乏法律知识的周忠平面临的资金纠纷越来越多,从2010年到2015年,他相继被拖欠了上千万元的货款,“虽然赢了官司,由于执行不力,我也不得不选择放弃对欠款的追讨”。
“在这座城市的20年光阴,让我从小周变成了老周。”在周忠平眼里,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可他和许多老乡也面临着生活的各种不便,由于多次办理居住证无果,孩子无法就近上学,无法享受全面的医疗服务……“我们亲近这座城市,又像隔了一层玻璃。”周忠平无奈地摆了摆手。
抱团取暖共谋发展
记者了解到,如今在北京蔬菜行业务工的吉安农民工有近两万人,其中樟山镇就有2000多人。同根的他们在异乡共担忧愁,共享欢乐,互相帮扶,抱团取暖。
李忠厚告诉记者,对刚来北京务工的老乡,他们都会互相牵线搭桥、介绍生意,“谁没有过困难的时候?多帮助一个人,对自己来说就是多一条出路。”
周忠平也说,他能把生意做成,离不开“乡亲们”的帮助,“我的第一笔生意就是经朋友介绍做成的。现在我有余力了,也会尽力帮助别人。”
30岁出头的蒋定勇被同伴称作“文化人”,2007年只身来到北京的他受到了同伴的热情帮助,“大家教我业务方面的知识,为扩充我的人际关系牵线搭桥,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心,在我没有收入的时候变换着借口接济我。”回忆当初,他仍心存感激。
如今每逢周末,周忠平都会组织大家聚餐,“互叙家常,介绍生意。为小家而奋斗的我们,在北京感受到了大家的温暖。”
2016年11月30日,吉安市樟山镇驻京农民工工会挂牌成立,从此,樟山籍在京农民工有了自己的“娘家”。
“抱团取暖能让我们农民工的权益得到保障。”樟山镇驻京农民工工会主席晏志坚说。“我们准备聘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为在京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普及法律知识,为他们法律护航。”
“有了集体,感觉家就在身边。”李忠厚说。
寒意在北京的深夜肆虐,农民工们的奔波还在继续,偌大的穹顶罩住了太多的故事,静静地看着每一个人书写着自己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