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项目、找资金、分析消费对象、了解自身优势劣势……
“学习,让我一下子开了窍”
黑且瘦,一说话就一脸笑意。
这是覃志军给《工人日报》记者的第一印象。
今年39岁的覃志军,出生于云南昭通巧家县中寨乡岩脚村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贫困,他中学毕业后先来到广西南宁打工,做过洗碗工、水电工、搞过装修,修过灯箱,之后他又跑到石家庄一家编织企业务工。“在外打工的日子很艰难。”覃志军说,“编织口袋时,因为手艺差,常常完不成任务,生活上也不习惯,时常挂念家乡。”
“人,活着要自己长本事。”这话是覃志军离家打工时他母亲对他说的,也是他一直坚持的信念。
打工的日子虽然很难,但也让覃志军长了不少见识。他明白,在外打工没有知识是不行的,就是因为自己缺乏专业技能,错过了很多工作机会。覃志军想着母亲说的话,心里一直都憋着股劲,想找个机会好好学习一些知识、经验。
2002年春节覃志军回家过年,“我发现拿着钱想在村里采购年货却连像样的东西都买不到。”覃志军对记者说,“到了年初十,我就上昆明螺蛳湾小商品批发市场买了3000元的小商品,正月十五卖,货还没有卖完我已经赚了2000多元。”
“这件事对我启发特别大,只要找到好机会在哪都能挣钱,但是做买卖必须货真价实。”他说。
2004年4月,覃志军和朋友合伙在曲靖市一所学校附近开了一家小卖部,主要卖学生的生活用品。“当时因为店铺小,货物少,生意一直都不怎么样。特别是一到暑假,学生放假后,生意就更加冷清了。”覃志军告诉记者,“因为一直都想找机会好好学习知识,所以回曲靖后,我就不时打听创业培训班的开班情况。”
2006年6月,他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创业培训。他非常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每堂课必到,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并把知识要点记录下来。下课后,他经常和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一个星期的培训结束了,覃志军第一次了解到如何选项目、寻找资金、分析周围消费对象、产品销售等创业知识,在和同学的交流之中,他还了解到各种生意的优势和劣势。
“学习,让我一下子开了窍!当时培训班的很多同学都想去养猪或从事茶产业。我分析了自身条件,觉得这些行业对我而言,风险较大。因为家里有个小卖部,所以我决定扩大小卖部规模,做品牌超市。”覃志军说。
“要扩大规模,资金必不可少。那时,我常常为了筹集资金的事愁得焦头烂额。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我终于筹集到了五六万元资金。”此时,拿着好不容易筹集到的创业资金,是扩大小卖部还是放弃?思来想去,覃志军作出决定:“把超市做成加盟店,扩大规模!”
覃志军加盟了一家大型超市,成为它的乡村连锁店。这个大型超市同意先垫付货款,等他销售后再结款,如果货物卖不出去,可以退货,大大降低了风险。
“这几年,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村的经济发展很快,农民的消费需求大大增强。”覃志军说,随着国家“村村通”政策的大力实施,乡村都修起了水泥路,发货很方便。
覃志军说,这些年农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对商品的质量和食品的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出售有质量保证商品的超市连锁店越来越受到青睐。
“自从生意变好后,我开始自信了,我有能力让家人的生活过得更好。”他说,虽然现在规模扩大了,但在经营中,还有很多问题,超市不同于小卖部,管理超市是一门学问,他要加强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要把自家小超市办得像大超市一样正规,诚信经营。
记者在“农友”超市看到,货架上各种电器产品、日常生活用品等一应俱全。售货员龙强说,这些货物都是根据农村消费者的需要进的,进货渠道可以追溯到厂家,消费者完全可以放心。
覃志军乐呵呵地说,碰上好时代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