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01月16日 星期一

内地贺岁电影进入了第20个年头。时至今日,题材意义上的“贺岁片”被时间意义上的“贺岁档”逐渐替代了——

当贺岁电影不只是为了贺岁

本报记者 陈俊宇 赵亮
《工人日报》(2017年01月16日 05版)

又是一年贺岁时。

从1997年冯小刚导演的《甲方乙方》算起,内地贺岁电影进入了第20个年头。时至今日,题材意义上的“贺岁片”被时间意义上的“贺岁档”逐渐替代。电影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贺岁档已是国内活跃的电影消费档期。

当不再唯喜剧电影,贺岁片也越来越扎推,“贺岁”是商业的幌子。原本喜庆的档期,也就硝烟四起。

70余部电影扎堆贺岁档

贺岁档一般是从12月左右开始一直到春节长假结束,横跨圣诞、元旦、春节、元宵、情人节多个节日。

影片大规模上映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信号。现在的贺岁档被视为目前国内最完善、竞争最为激烈、票房产出能力最高、消费能力最强的电影档期,多部大片均选择在此档期内上映。

今年的贺岁档也不例外。特效大片、纪录片、功夫片、喜剧题材、综艺电影等多种类型齐聚,张艺谋执导的《长城》、独树一帜的纪录片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葛优和章子怡主演的《罗曼蒂克消亡史》、王家卫监制的《摆渡人》、成龙主演的《铁道飞虎》等一众国产片集结,扛起了岁末票房的冲刺大旗。

在接下来两个多月的贺岁档里,还会有多部电影陆续上映,比如大年初一同期“打擂”的就有10部之多,包括《西游伏妖篇》《大闹天竺》《决战食神》《功夫瑜伽》《乘风破浪》《健忘村》……粗略统计,今年的贺岁档影片至少有70多部,竞争可谓相当激烈。

“国产电影每年有700多部,一半以上都会去电影院转一圈,这样的话一个月也有40部左右影片上映。”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魏德刚倒是觉得扎堆“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个百姓相对清闲且又有很多节日的档期。

这个数字却把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文艺批评中心主任孙佳山“吓了一跳”,“大家觉得平时票房不好,放到贺岁档期会不会好一些呢?就是想赌一把的心态。”

“赌一把”,就有可能沦为“一日游”。“其实,不在此时一日游,也会在别的档期一日游。”魏德刚认为这是正常的市场现象,“贺岁档期间电影票房的总量较高,每部电影票房变好的可能性至少会比平时大。”

“扎堆贺岁档的根源,是电影生产的产能和产值的逻辑出现了问题。”孙佳山说,比如2016年电影院线继续扩张,共有4万多块荧幕,产能是过剩的。目前,电影产值的增速跟不上产能增长的节奏。“一方面票房虚高,一方面没有内容作为支撑,就造成无效的GDP,谁都挣不到钱。”

贺岁片不再 , 贺岁档依旧

2002年,是贺岁片的转折点。往前,“贺岁片”就是贺岁的,往后,“贺岁片”只是个名头。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句标志性台词出自1997年底上映的由冯小刚执导的电影《甲方乙方》,它被称为是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开山之作。

孙佳山说,最初的贺岁片定位其实是冯氏京味,重点落在京味上。“那个时候的贺岁片主要迎合的是一、二线城市观众的审美需求。”

《甲方乙方》上映后异常火爆,仅在北京一个城市就收回了全部的投资成本。在接下来几年中,幽默、荒诞、接地气的冯氏喜剧几乎成了“贺岁片”的代名词,冯小刚的作品坚持喜剧,坚持贺岁档上映,坚持让大家开开心心过个好年。

2002年底,这个局面被张艺谋的武侠大片《英雄》打破,该片收获了惊人的2.5亿元人民币。

自此,贺岁档开始在中国引起重视,贺岁片也不再成为喜剧的专利,动作大片、爱情片、惊险片等,都力争在该档期放映,争夺相对可靠而丰富的市场资源。电影带来的高回报,吸引着资本持续涌入,中国电影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004年,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天下无贼》开始改变,不再是纯正的喜剧。两年后,《夜宴》移师暑期档;再一年后的《集结号》虽然再度回归贺岁档,但冯氏喜剧风格已然不再。

孙佳山认为,2002年后,中国贺岁电影在内容上没有找到自己的风格和节奏。比如《满城尽带黄金甲》,试图寻找武侠宫廷类型的中国式大片。最极端的就是《1942》,出现了贺岁给人“添堵”的现象。

魏德刚更愿意持一种包容的态度,“贺岁作为一个档期,与喜剧有着传统因素的联结,但并不意味着必须是喜剧。观众能看到好看的电影,电影能获得好的票房,就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贺岁电影何去何从

在中国电影市场持续快速扩容的10多年间,贺岁档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分食者日多。

公开资料显示,2006到2007年的贺岁档,票房总收入是7.5亿,2007到2008年是9.5亿元,2008到2009年是14.7亿元,2009到2010年是32亿元。2016年2月春节期间,单月电影总票房就约69亿元,其中周星驰导演的电影《美人鱼》当月就贡献超过32亿元。

不得不承认,贺岁档的“蛋糕”是越做越大了。

“蛋糕做大是很多因素使然。10多年前,大家在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看电影不是首选。如今百姓的文化消费发生了改变,看电影是家常便饭。再者,片方对这个档期是重视的,他们会加大投入,千方百计去吸引观众。”魏德刚认为,贺岁档特别是春节档的火热,与百姓对传统文化节日的疏远是有关系的。

不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贺岁档也未必就是大面积收割票房的“万能档”。在“淘金”呼声很高的贺岁档,会有意想不到的“黑马”,同时也有口碑两极分化、票房增收乏力的作品。

有数据统计,2010年至2015年,贺岁档突破10亿元的影片只有2012年12月上映的《人在囧途之泰囧》和2015年12月上映的《寻龙诀》。

“电影内容生产没有跟上产能的速度。按照现在的分账比例,影片若想获益不能低于30个亿,比如《长城》就是这样的案例,很难收回成本。现在就是陷入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孙佳山进一步解释说,扩张速度这么快,院线有很大的盈利压力,很多影片就会“一日游”,是挣不到钱的。“这实际上是双输,因为观众觉得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影院看内容质量不高的电影是很不值的。”

放眼贺岁片在内地发展的这20余年,中国不缺少预算逐年攀升的贺岁大片,贺岁大片也不缺少逐年增长的票房回馈。但是这座商业大厦的基础并不稳固。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贺岁片回归贺岁档,深耕影片品质就显得尤为必要。

“还是得从内容上入手,质量要过硬,也应该平均。好的电影应该有感人的故事、让观众投入情感的人物印象、要有视觉吸引力,在主题上即便是类型片也要有多生活的思考。”魏德刚说,电影市场要继续增速,影片类型上需要不断开拓,喜剧已经相对成熟,动作、武侠等都有好的传统,但要缩短与好莱坞的差距,别的类型也应该跟进。

电影市场熙熙攘攘,内容创作是无法回避的根本。传统的档期概念已然失效,观众在意的还是电影是否好看,是否是他愿意看到的。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片)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