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青春和热情都可能在不同的道路上奔跑,殊途同归的是,陪伴、分享、交流与沟通,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渴望并能维持久远关系的实质。
听到自己的声音
图片来自网络
前两天在家伏案工作时,舅妈突然发来了语音聊天邀请,和母亲聊了起来。听得出来,舅妈又开始抱怨起和舅舅一起生活的诸多不和谐。舅舅常年在国外搞建筑工作,一旦退休回家,夫妻俩就开始因为种种生活细节闹矛盾。不仅是舅舅舅妈,还有我的爷爷奶奶,更是打了一辈子。爷爷80岁的时候,得癌症撒手人世,从此大姑就一边照顾寡居的奶奶,一边埋怨她“气死”了爷爷。
舅舅在国外时,舅妈曾对我们说,人到中年,她的好多同事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心脏方面的小毛病。舅妈说:“同事们都说我没心脏病,就因为我老头儿长期在国外,两个人不拌嘴也就不生气。要不然,我也逃不了。”当时,舅妈就在发愁,舅舅退休回家以后怎么相处,如今,果不其然,舅舅搬到了姥姥家,两个人还是分开住,舅妈问他,用不用她搬过去,帮着照顾老人,舅舅摆摆手,“你来了总管着我,还不如不来。”
身为未婚人士,也到了被人催婚的年龄。父母常对我说,朋友同事之间一开口就问,“怎么还不给你领回家一个?”幸好,父母两人都没有给我这方面的压力,看我独自生活也自得其乐,也就没再多说什么。
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一下子冲进知识的海洋里畅游,开始接触深奥的哲学、了解到文学的妙处,也如饥似渴地观摩各国的电影经典。当时,每得到一点新知,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和同学们交流,感觉到自己每一个学期都收获了那么多知识,好像19岁的自己就会回头指着18岁的自己笑着说,“小孩儿,看看你多么的幼稚。”当然,成熟和成长的路是没有止境的,但那种“知识爆炸”充溢胸膛的感觉,确实是非常真切地需要一个可以分享、能够交流的知己与我携手同行。记得当时常常与好友抱怨,为什么想和你痛痛快快地聊上一场的时候,你却忙着和女朋友约会玩游戏?你就不能追求一点高尚的东西吗?这个时候,朋友的女友就会浅浅一笑,对我说,“你呀,是不是也该找个女朋友了?”
当时,我并不了解那个女孩子的意思,还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现在想一想,每个人的青春和热情都可能在不同的道路上奔跑,每个人都需要消耗青春带来的荷尔蒙过剩。若干年后,某一天,和母亲在散步时,突然看到一群年轻人坐在摩托车上喝着酒,大声唱着歌,有的人还哭了。那一刻突然有些明白,不论是“青春的狗血”或“狗血的青春”,那些发泄不出的激情,与我在深夜被电影感动到痛哭、看小说忘情到击节有何不同呢?其实,殊途同归的是,陪伴、分享、交流与沟通,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渴望并能维持久远的关系的实质。
前一阵看了冯小刚的《我不是潘金莲》,之后又找来刘震云的原著小说看,非常喜欢。于是接着又看了他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从“论理儿”到“说得着”,刘震云讲了一个最朴素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问题。人活在世,不论生死大事、事业婚姻,还是生儿育女,我们真正能做主的事其实没有几件。小到一顿饭,领导、食堂、同事、父母、配偶的因素可能都比自己的想法更重要。大到住医院,你的病怎么治,谁来治,能不能治得好,更不是病床上的你可以决定的。在我们有限的时间里,能做的大概就是选择。《我不是潘金莲》里,李雪莲用不断上访证明着自己的意志,她的上访,像一枚官场原子弹。但对她来说,上访却是一个让别人理解她的方式,憋屈化解不了,只有告状才能解气。除了她家的牛,她还想要一个能明白自己苦衷的人的理解。《一句顶一万句》里,从杨百顺到杨摩西再到吴摩西,一个人找寻自我的路上,名字可以不停地改变,但是他的故事串联起的底层浮世绘的悲欢喜乐,说到底,还是一句“说不说得着”。一个事可能会被说成好几个事,一个事也可能被说成是别的事,若是说得着,这事儿也就不是个事儿,说得着就是能理解、能沟通、能交流,这最简单的事儿,可能却是最不容易的事儿。
三十而立,看到、听到、读到一些事,也经历了一些事,越来越觉得自己和自己说得着变得很重要。从小到大,我们身边不是有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被告之“你应该怎么样”。我们活在一个社群里,似乎总是为了别人的目光而生活着。从高中一毕业,我们就都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学霸”了,如果不从事专业工作,大多数人的数学、生物、物理、地理都不如中学生,过去应试的那些知识又都还给了老师,甚至连《古诗十九首》或《荷塘月色》也背不出来了。学了不少,又忘了许多,人生匆匆而过,一旦静下来,却不知道怎么和自己相处。于是,从小学起,父母告诉你,该学奥数了;从中学起,告诉你,高考是你的目标;上了大学,满脑子都是工作;工作了,结婚、生子、孩子教育,一直到给父母养老。人生像是打怪游戏,目的就是通关,整个过程就如同是上了发条的玩具,不卸劲地快步前行,生怕走慢了一步,来不及冲到终点。
和别人说不着,只好按着别人的套路生活,和自己说不着,就处处与别人较劲。从小到大,我们学习了那么多知识,但是知识有什么用呢?用不上的知识是无用的,不能转化为能力的知识就更没用。过去觉得,自己想说的,如果不说就憋在心里了。现在发现,有了网络,你想说的话,不过是发表在某一个未知的角落,也会有人看到,也会有人了解。若是没有回应,在那个角落里,那句话、那点事儿,静静地躺着,它也是你的一部分,完整的、用逻辑组接的一个身体,就像另一个你,它,和你说得着。
我们很怕自己会在人群中掉队,总是用知识、用各种和社会统一的步伐急匆匆地追赶上人流的队伍,左顾右盼,却发现,队伍里的人都戴着面具,你和谁也说不着。于是,你东瞅瞅、西看看,在队伍里来回穿梭,说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却没有得到想要的那句话。最后,还是疲倦地从队伍里退了下来,才发现,整个队伍不过是周围三三两两在散步闲逛的人投出的影子,而你,已经忘了自己真正想说的话到底是什么。
有的时候,完成一份工作;有的时候,听完一场讲座;有的时候,回味自己的一个梦……年龄稍长,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更爱倾听,而不是那么急着讲述,或许有的时候不急着追赶别人的步伐,才能听得到自己的声音。只有听到了自己的声音,才能懂得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才能和自己说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