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规划、财政补贴、政策扶持
各地探索化解课后“3点半难题”
《工人日报》(2017年04月28日 05版)
本报讯(记者于忠宁)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晚,“时间差”成为困扰很多家庭的麻烦事。4月24日,记者从教育部获悉,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有效办法,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化解“3点半难题”。
今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充分发挥中小学校主渠道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财政补贴”等方式不断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学生家长自愿原则,普遍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各地积极探索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有效形式,因地制宜地化解“3点半难题”,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
北京、长春、上海、广东、南京等地,以政府统筹规划、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鼓励、支持学校利用场所、师资和设备优势,为中小学生组织普惠性的课后活动。
一些地方采用家长主导、学校配合的方式来解决。如青岛等地“以学校家委会为主导、学校参与配合”,依托学校的场所和设备开展课后服务工作。还有一些地方探索青少年校外教育场所组织、社区组织的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课后服务。
记者了解到,尽管这些探索能为不少家长排忧解难,不过也有很多问题待解:如如何对老师额外付出的劳动给予合理回报,孩子的安全如何保障等。
有专家指出,学校课后服务是主渠道,但破题需要各方合力,只有让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3点半难题”才有望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