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完成技术革新数百项 成立劳模创新工作室

拥有4个工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国工匠”

本报记者 刘旭
《工人日报》(2017年11月23日 07版)

生产制造军机、民机的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可谓是人才济济,仅技师、高级技师就有1300名,占操作工人的16%,比发达国家平均14%还高出2%,而孙飞在这些高技能人才中名列前茅:拥有4个工种职业资格证书;2012年成为公司首批“首席技能专家”;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获车工亚军,参加全国青工职业技能大赛获车工状元;2012年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7年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出身农村 刻苦钻研新技术

孙飞今年39岁,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父亲经常外出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孙飞说,也许他名字中有个“飞”字,他从小就对飞机感兴趣。中学毕业,直接报考了沈飞技校,1996年,以车工专业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沈飞55厂,从事工装生产。

当时55厂因一台镗床没有人干,就让孙飞干镗工。学的是车工,却让干镗工,这得重新学习镗床操作技术,一般人可能会有想法,孙飞却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孙飞说,他对能“动”的设备都感兴趣。镗床活少,他又去学刨床。55厂任务多时,他经常一个人看两台床,完成任务工时大大超过其他工人。

2001年,55厂引进一台数控车床,孙飞又来了兴趣,主动报名要求学数控车床,但领导没批。安排了4个人学习操作,可他们鼓捣几年,却把这台车床鼓捣“趴窝”了。孙飞一看有了机会,就悄悄找书看,上网查资料,还找其他厂操作数控车床的工友学艺。因为数控车床闲置,加工可用的刀具很少,孙飞就根据加工部件需要自己磨刀,有时找工友借,磨不出来也借不到就自己花钱去买,仅买刀具的钱就花了几千元。对数控车床基本弄明白了,他就自己设计编程开始加工简单零件,一步步升级到加工复杂零件。这台“趴窝”的数控车床在孙飞手里“复活”了。

革新技术 成立创新工作室

孙飞干活肯动脑子,有一股不整明白不罢休的劲儿。2016年时,他们厂接到一项任务:精车一根丝杠。丝杠长度2米,可他们的车床设计加工长度只有1.5米,而且要在两天内交付。“没法干”“不可能完成”……大家议论纷纷。孙飞坐在车床旁开始琢磨起来。点子终于想出来了:改一般精车丝杠从一头车为两头车,即一头车一米。这种干法的难度是,必须计算精准,确保从两头加工的丝杠与常规加工方法质量完全一样。孙飞调整机床,修整刀架触头,挑选合适刀具,再计算切削参数,然后开始加工。加工完一检验,完全符合质量要求。规定需要两天完成的任务,孙飞只用了一天。

绝大多数车工接受新加工任务时都是根据经验摸索着干,这样干头几件时效率就非常低。善于琢磨的孙飞总结出一套“普通车床数字化操作法”,用这种方法就可根据要求想加工多少加工多少,省去了头几件需要摸索加工的麻烦。这种操作法已经在沈飞推广,孙飞还受中航工业集团公司邀请,到集团公司介绍经验。

入厂20年,孙飞在卡具、刀具上进行技术革新238项,获得专利5项,累计创造价值500余万元。

2012年12月,沈阳市国防及中省直企业工会以孙飞的名字命名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22名成员,其中工程师4名,高级技师6名,技师6名,高级技工4名。自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孙飞带领工作室成员共完成技术革新300余项,解决了许多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孙飞入厂时是个技校毕业生,可他知道,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他的文化不够用。于是,入厂后,他就不断学习,2000年时拿到大专文凭,2013年又拿到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本科文凭,成为新时代真正的知识型工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