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一

吉林三年“禁塑”路

本报记者 柳姗姗
《工人日报》(2017年11月24日 01版)

在全国率先全面推出“禁塑令”的吉林省,“禁塑”已进入第3年。记者采访调查发现,从源头治理“白色污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禁塑”盲点依然存在

2015年1月1日,吉林省开始全面实施“禁塑令”,要求省内禁止生产、销售和提供不可降解塑料购物袋和餐具,违者最高罚款3万元。政策一经出台,叫好声一片,人们期待治理“白色污染”能迎来质变。

“禁塑”后,以聚乳酸为原材料的塑料制品成为替代品。相较传统塑料制品,替代品可再生、使用安全,在自然环境中能完全降解。在相关政策的吸引下,可降解原料改性、制品及物流仓储等项目扎堆在吉林落地。

“现在去大型商场超市和餐厅消费,购物袋和打包盒都是可降解的。虽然价格贵了,但是用着更放心,而且有一种参与环保的荣誉感。”长春市民张小姐说。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底,吉林全省具备生产条件的30户企业,可降解塑料制品生产能力达6万吨。长春市欧亚集团、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和必胜客、肯德基等餐饮集团,已与生产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其中大型商超产品替换率达90%。

为保证政策的长期效果,去年吉林省集中开展了4次全省规模的专项市场检查,查办违反“禁塑令”案件2877件,收缴罚没款27.36万元。

尽管如此,“禁塑”仍存在源头管控难、大面积推开难、执法全覆盖难等困难。记者采访发现,普通塑料袋在农贸市场、食杂店、小吃街等地方仍随处可见,在批发市场也能买到。

“‘禁塑’的第一年,市场上确实不好买普通塑料袋,店里都是批发布兜代替。不过到如今,便宜又结实的不可降解塑料袋又重现市场了。”在辽源市某乡镇经营农药种子化肥商店的王先生说,可降解塑料袋不结实、成本高,并不适合自己的商店使用。在德惠市经营首饰店的一位个体经营者也告诉记者,店里的购物袋同样是不可降解的,不管在批发市场还是网上,几元钱就能买100多个,白送给顾客也不心疼。

此外,随着快递、外卖等新兴行业的快速发展,“禁塑令”的盲点甚至有所扩大。

替代品生产企业进退两难

3年前,受“禁塑令”吸引,南方某材料科技集团入驻长春经济开发区聚乳酸产业园区,投资注册了专门生产可降解塑料袋的分公司。公司负责人王振(化名)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累计亏损超500万元。

彼时,王振还满怀希望,计划在吉林的这块新兴市场上大展拳脚,却被现实的冷水兜头浇下。“从一开始,销售市场就不稳定,客户订单的多少要看政府监管的严格程度。如今市场仍无太大变化,甚至是更糟了。”

“禁塑”初期,产品质量不稳定,一些可降解塑料承重能力较弱,装的东西多了就得捧着行走,因此市场有所抵触,这也影响了政府部门执法。

“可降解塑料的生产成本比传统的要高大约两倍,但受限于市场容量,企业纷纷靠降价恶性竞争。”王振说,3年来,可降解塑料制品价格下降超30%,但成本却没降,大家都在亏本经营。

在吉林,尽管政府坚决不批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建设项目,力图从源头上控制“白色污染”,却难以阻止域外禁用产品的流入。

“有的企业为降低成本,还会在生产时偷工减料、增添其他材料,严重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标准。”王振透露,传统塑料产品和假冒伪劣产品都在不断侵蚀可降解塑料制品原本就可怜的市场,去年吉林省消化的可降解塑料制品仅有4000吨左右,不到需求量的15%。如今,“禁塑”仅停留在大型商超的购物袋、生鲜托盘和大型餐厅的打包餐具上。

治“塑”路漫漫

有关人士指出,从技术上发力,研发出能够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低成本、更环保的替代品,才是治本之策。

有的行业人士认为,生产企业面临着地方标准不符实际需求的难题。吉林省制定的标准,要求塑料制品的聚乳酸含量须达35%。实际上,聚乳酸材料更适合做杯子、刀叉等较厚的铸塑类产品,而用在塑料薄膜上,含量越高,越会影响产品的结实度。“希望政府部门可以适当修改产品生产标准,抑或不强制规定产品成分,只要能保证塑料制品完全可降解即可。”

据悉,吉林省政府计划将“禁塑令”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且进一步扩大立法范围和“禁塑”内容,制定“禁塑”目录。

“小小塑料袋装的其实是公民素质。”长春市民田先生对记者感慨,“除了替代产品,‘禁塑’更需要的是一个理念改变、意识培养的过程。”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