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和厨师在意食物是否美味不同,食物造型师更看重食物“看起来” 是否美味——

用镜头给美食“凹造型”

本报记者 刘友婷
《工人日报》(2017年11月28日 06版)

“鱼片六分熟就好,辣椒水、汤料全部做好分开装。”李进衍将拍摄准备要求告诉厨师。

面对准备好的鱼片、辣椒油、花椒、汤料等,李进衍要开始摆拍这盘麻辣水煮鱼片了。只见他将鱼片一片片码在盘子上,小心翼翼地夹着辣椒摆在鱼片周围,再撒上花椒,让食材摆放得有序却不刻意。

随着食物广告业的发展和细分,像李进衍这样的食物造型师逐渐在国内兴起。和厨师在乎食物是否美味不同,食物造型师更看重让食物看起来是否美味,他们兼任摄影师和造型师,不仅会摄影,还能给美食“化妆”“凹造型”。

好看却不能吃

摆盘后,李进衍快速跑到搭好设备的拍摄台上试光,待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后,他将汤料和辣椒油浇在鱼片上,按下快门。只见照片里鱼片干净、完整,汤料清透。

30岁的李进衍是深圳“茗尚摄影”的摄影师兼食物造型师。“浇上汤料后,必须在一分钟内拍好,否则汤料的油会凝固,表面形成一层膜,拍出来的食物看起来不新鲜。因此只有一次机会。”李进衍说,如果按厨师的做法,鱼片熟透肉容易碎,全部汤料一起放上去,鱼片上会沾很多辣椒、花椒碎片,看起来很“脏”。

在他看来,要想把食物拍得好看,光线、食材最重要,还需要添加一些“秘密元素”。他翻出手机相册中鲍鱼腊味饭的照片,指着上面的鲍鱼说道,“这些都是经过上色的,用画笔涂上酱油、黄油。拍摄汤时,为了让汤显得美味,我会在汤上滴几滴油花。这样食物看起来很美味,但不一定好吃。”

80后陈建雄在深圳创建了专注于拍食物和餐具的“恩希摄影”。他坦言,传统中餐拍摄的食物一般是不能吃的,因为菜不能熟透,否则颜色不好看,有些还会用到涂料。

把镜头当“眼睛”

食物造型师把镜头当“眼睛”,用镜头发掘食物的美。但同为食物造型师,工作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拍摄食物本身,有的则更注重场景布置。

90后蓝巧林主要负责拍食物和餐具。工作之余,她很喜欢收集各种软装、餐具做“道具”。“我希望我拍的跟别人不一样,为此每次拍摄我都会做方案。”蓝巧林说,接单后她首先判断适合的拍摄风格,与客户沟通、准备道具、制定拍摄方案。

“今天拍摄的内容是蛋糕、牛轧糖、曲奇饼。”采访这天,蓝巧林要拍甜点,她希望在影像中传达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来到影棚,她先调好光,在橱柜精心挑选今天要用的餐具,随后剪了几枝白玫瑰放在拍摄台上,还摆了些满天星。

与客户沟通拍摄风格和要点后,蓝巧林拿起一罐牛轧糖,仔细看了包装罐上的原材料后,她倒出几粒花生米放在白色托盘上,并把一罐罐牛轧糖拆开。摆设好后,蓝巧林多次拿起相机,从镜头视角看眼前的“构图”,并不断调整。

“之所以选白玫瑰和满天星,是因为与牛轧糖颜色相似,这样搭配和谐好看,也更能突出产品本身。要想表达出自己想要的感觉,除了有摄影技术外,还要借助道具。前段时间我拍一家粤式点心,为了表现出店铺的年代感,我专门挑最旧的蒸笼装糕点,还找了能体现年代感的公鸡杯、公鸡碗,碟子选了粗陶。”蓝巧林说,要提高拍摄水平,必须要有美学功底,“艺术、设计、绘画等与摄影相通的学科也都要补补。”

“为提高审美水平,我要求他们每天要看优秀摄影师的图片,阅图量每天不低于100张。”陈建雄如是说。

行业细分是必然趋势

对于美食摄影市场,李进衍态度是乐观的。他认为,市场需求会越来越大,“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商家需要在平台上推广菜品,用图片吸引客户进店消费”。

然而,李进衍所在公司的创始人李奕谋对此并不认同。“目前食物造型师还未被市场广泛接受,需求很小,只能附属于摄影师而存在。对于这个行业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目前,客户多希望找一个团队就能解决所有事情,而不是分别找摄影师和造型师。”李奕谋说,在深圳,食物摄影行业并未独立出来。

目前国内市场的餐饮行业认为“摆造型”是厨师的事情,不需要再另外找一个人专门做,陈建雄坦言,由于没有市场需求,一般是摄影师兼任造型师角色。但他认为,行业细分是必然趋势,未来摄影行业也会细分。

“在深圳,摄影行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既有水平很高的摄影师,也有一批水平较低的,收费标准也参差不齐。”陈建雄希望摄影市场能形成标准,通过实力定价,而不是价格竞争,“只有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