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17年,2800多亩荒山变绿洲
一名农民工的绿化家乡梦
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核桃庄乡深处有一座山,名叫排子山。17年前,它是全县以干旱出了名的“四大名山”之一,充斥人们记忆的是满眼裸露的荒凉。
如今,在一名农民工17年的坚守下,这座荒山秃岭长出一片面积2800多亩的生态绿,满目青翠、景色宜人。
一个让家人不理解的决定
现年54岁的马生彪,是土生土长在民和县核桃庄乡排子山村的农民。他在工地做过小工、县城街头摆过小摊、做过餐饮生意……因特别能吃苦,几年下来,他手头上也有了一些积蓄。后来,他把生意交给亲戚打理,自己回到家乡。
回到村里,有一件事让马生彪触目惊心。家门前的路因水土流失被雨水冲毁,他的家孤零零地立在悬崖边上。 “山上很少下雨,要是下场大雨,路和耕地经常被冲毁。当时我想到了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马生彪说。
2000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民和县逐步掀起荒山承包造林的热潮。马生彪思前想后,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邻里难以理解的大胆决定——承包排子山180多公顷的荒山荒坡进行植树造林。
这样的决定意味着家里多年的积蓄要投入到荒山荒坡的绿化造林上。“家里人表示不理解和反对是毫无疑问的。”但他依然坚持走上了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绿化路。
当年6月,马生彪拿出家里的一些积蓄,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以10万元承包了排子山村的1200亩荒山70年使用权,迈开了荒山植树造林的第一步,也开始了他的生态绿化梦。
植绿路上的艰辛付出
“山上没有水源,要想给树浇水,只能从1公里外的沟渠里挑水,一趟需要半个多小时。一天干下来累得背也弯了,手也磨出了水泡。”马生彪说。
“2002年第一次造林栽植了花椒树,由于冷冻和干旱影响花椒树苗难以安全越冬,以失败告终。”马生彪回忆说,2003年他又尝试栽植了杏树苗,最终因土地盐碱度影响再次以失败告终。
两度失败,让马生彪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几乎有了退缩的念头。然而,他顶住了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又在2004年开始了第三次试种。
他认真总结了失败的教训,邀请县林业部门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通过因地制宜搞绿化:有盐碱的地方栽植沙枣树、沙柳,无盐碱荒坡栽植山杏树,成活率非常高。这一次的成功,坚定了马生彪绿化家乡的信心。
在排子山,马生彪一年四季歇不下来。春天运树苗栽树,挑水养活稚嫩的树苗;夏天,修剪树木和清理枯死的树苗;秋天,下山联系种苗,补种新树;冬天,他要在山里巡查,注意防火。
上千亩的荒山荒坡绿化,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之。马生彪雇佣上百人参加植树造林,最多一天达到500人造林的壮观场面。
坚守17年,荒山换了绿色
绿色崛起,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当初全县有40多户造林大户,大多数人都在中途退缩,真正坚持下来的不到10户,而马生彪就是其中的一位坚守者。”民和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瞿元清说,“17年如一日坚持植绿,这是一位农民工对家乡绿化事业的热爱。”
17年来,马生彪投资达400多万元,先后绿化了排子山的多条山沟,造林面积达到2800多亩。昔日的沟沟洼洼披上绿色的新装,鸟儿在林间百啭千鸣。
马生彪持之以恒的植绿行动,得到了林业部门的充分肯定。2007年,他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荣誉称号;2017年,他获得“海东市造林绿化模范大户”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