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海南旅游商品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获奖排名第一,但——

大赛获好评 市场有瓶颈

本报记者 吴雪君 本报通讯员 王红艳
《工人日报》(2017年12月11日 03版)

日前,在2017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海南选送的70套(件)旅游商品从全国1.5万余件商品中脱颖而出,斩获9项金奖、10项银奖、18项铜奖,以37个奖项的数量排名全国第一。“海南现在的旅游商品不仅类别丰富,包装进一步跟市场接轨,最重要的是‘海南味’更浓了。”大赛组委会的专家如是说。

据了解, 近几年,海南省旅游商品发展迅猛。然而,记者在走访发现,相较于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海南省旅游商品仍存在品种有限、知名品牌少等发展瓶颈。

“景区里的小挎包、披肩、手链,是很多地方都能买到的‘同款’”“只要去海边,都是其他沿海地区也有的贝壳、海螺类商品”……游客的“吐槽”道出了海南旅游商品同质化严重、开发和创新不足等尴尬。业内人士认为,海南旅游商品要想真正获得市场上的成功,创意和品牌是最为核心的因素。

其实,海南省旅游商品企业的创新意识已在不断提升。以海南的特产椰子为例,椰子类产品不再是常见的“椰娃”,已扩展为椰子面膜、椰油、椰奶皂等。而此次获金奖的产品中,就包括了骑楼咖啡系列产品、南国椰奶、古椰皂坊手工皂创意DIY系列——皂小毛捏捏皂、黎民“海棠花影”黎银饰品套装系列、椰之情古韵椰风椰壳智能小家电系列、锦绣织贝《锦绣PU》包系列、香岛·琼脂线香系列、海中央沉香护手护颈护脚系列、画黎牌菠萝叶纤维袜系列产品。

如何让这些“海南味”的特色旅游商品“走出闺中”?不少企业坦言,较之研发,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更难。

海南爱心椰雕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必弟已经和椰子壳打了6年交道,从椰壳雕刻做起,带动周边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企业逐渐发展到100多人的规模,但目前仍处于作坊式的生产模式。

在该公司位于琼海市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的一处椰雕工作室里,记者看到,在一堆堆椰壳原材料的包围中,工作室只有简单几张工作台。“由于椰子原料的特殊性,我们很难做到规模化流水线生产,大多是手工加工的方式,即便有大的订单,也实在没有能力接。”张必弟坦言,由于规模受限,在资金周转和产品营销方面,大多类似的小微企业都面临不小的压力,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仍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海南省从事旅游商品供应的商家约有两三百家,有规模、有影响的大中型企业不超过20家。除“南国”“春光”“椰树”“昌茂”等几大旅游食品生产企业,以及“京润”“海润”“海之南”“椰派”等几家珠宝与工艺品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外,近些年少有新的名优品牌出现。这些分散在全省各地的小微企业,在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中大多处于自我摸索的阶段,难以形成优势互补和资源整合的集群效应。

“随着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旅游商品的生产加工已经从传统手工生产向机器专业化生产转化,而海南由于地域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不具备大力发展生产加工业的条件。”张必弟说。

与此同时,受资金和人才的限制,旅游商品企业研发效率低,创新难以实现较大的突破。

在海南省旅游商品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海洋看来,除了要积极打造本省的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外,还要善于加强与外省大型旅游商品制造企业的分工合作,借用外部的加工制造能力,积极开展定牌生产、委托生产、联合生产等合作,使生产加工向基地化、协作化方向发展。

“以‘模式创新’为突破口推进旅游商品产业快速提升和壮大规模,要以开放合作的方式创新产品开发模式、生产制造模式和营销模式,广泛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旅游商品产业的全面发展。”陈海洋认为,在“互联网+”时代, 旅游商品的营销也同样需要加入互联网元素。他建议,海南的旅游商品要充分利用网络开辟市场,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和淘宝等成熟网站,以多种方式将“海南味”的旅游商品和大市场连接在一起,利用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和知名度。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