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在新型实体书店备受青睐的今天,一家开在地下室的老牌学术书店的腾退,却引起了公众的热议——

牵动人心的“盛世情”

本报记者 兰德华
《工人日报》(2017年12月11日 07版)

“这可能是最后一次给您服务了。”一口京腔,老范从正在打包的书堆里抬起头和一位老顾客打招呼。隔着镜片,他眼神疲惫,语气焦躁。老范和妻子最近都在忙着清理店里的书,以比之前更低的折扣“促销”。一摞摞的新书、旧书,经常搬腾到深夜。

老范,本名范玉福,经营这家学术书店20多年。

北京,新街口外大街,北京师范大学对面,铁狮子坟公交站北向约40米,地下室,这是他的书店的地理位置。而在北京的文化版图中,这家小书店亦有着独特的坐标。

11月25日,记者来到这家书店。行人们从一个不起眼的古铜色的牌匾下匆匆路过,却很少有人知道它在北京乃至全国知识分子圈里有着极高的“江湖”地位。牌匾上书着几个遒劲大字:盛世情书店。

如今,它被要求腾退。这在北京知识分子圈里,引发了不小震动。

从“腾退风波”到“文化事件”

所有的一切,都源自范玉福收到的一纸突如其来的公函。

盛世情书店所租赁房屋,属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合同每年一签,如此已20多年。

11月2日,他收到来自厂方的函。函中称,12月底合同到期后,将不再续租,合同解除后七日内,书店须腾出全部物品。

盛世情书店目前租赁的房屋面积为70余平方米,其中楼上有15平方米,地下室有55平方米,每年支付租金为98000元。2013年后,为了节省成本补贴书店,老范将一层先后转租给文具店和美甲店。

多年来,这家书店,已成了百年名校北师大东门外的一个地标性存在。腾退之后,书店该开在哪里?这么多年积攒的人气和口碑怎么办?近日,老范常失眠,头上出现了斑秃。

盛世情的困境先是在读者群体中传播开来,进而引发了业界与媒体的关注。

11月21日报道,北京日报微信公号一篇题为《它曾照亮读书人!一纸房屋停租函,20年盛世情书店将要腾退离去》引发了热烈的转载。

此后,包括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网易、腾讯等多家主流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或转载。

除了媒体的关注,盛世情面临腾退的危机,也引发了业内人士的讨论。

专营旧书的孔夫子网官方微信发的《急,这家书店要关了》,很快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

关注这家书店命运的,除了媒体和书店业界,还有各大高校的教授、学子以及在不同工作领域的人们。

11月25日,这家位于地下室的书店,挤满了读者。仄逼的空间,除了密集的书架和紧凑堆叠的各种书籍外,没有任何装饰。过道也仅能容一个通过,读者们在书架间礼貌地侧身或擦肩而过。

“老范,《废墟的故事》咱这儿还有吗?”除了有人和老范在交谈,多数人都安静地找书或阅读。

书店传出要搬走的消息之后,读者比平日反倒增加了许多。多是老朋友、回头客,他们除了对老范给予安慰,更多的是多买书,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支持和鼓励。

“我也是看到了微信上的消息,才赶过来的。”中国人民大文学院副院长陈奇佳教授,带着学生在老范的书架上挑了几十本书。

20年,它曾“荒芜般自由”

在店名文艺、装修精致、情调小资的连锁书店备受青睐的今天,一家开在地下室的学术书店腾退风波,成了一起“文化事件”。老范说,他没想到。

但,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

盛世情以人文社科和部分影印版古籍为主。从《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线装《四松堂集付刻底本》,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资本论》经典译本,到花城出版社最新的“蓝色东欧”,都彰显着盛世情的独特品味。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诸葛忆兵教授是这里的常客。“原北师大校长王梓坤老人虽是著名数学家,但爱来我这儿看社科类的书籍。”老范的“朋友圈”还有社科院的古文字专家、北大的先秦史学者……

店主老范,其实学历并不高,更不懂学术,他说自己只是好书的搬运工。“好多书,咱内容可能读不懂,但凭感觉就知道这是好东西。”

除了天分,更有他多年的坚持。“我要的是一些经过时间洗涤的书,不要那些快餐式的书。”这是老范对读者的诚意,也是“盛世情”多年有口皆碑的根基。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这里很多书以五折、六折的低价出售的。

今年55岁,不到30岁就从事图书业,老范说,“一辈就干这个,天生的,就是喜欢。”

这么多年,无论是谈笑的鸿儒,还是往来的白丁,对老范来说,进门就是客。客人们流连忘返于书架间,来了又走。不经意间,很多当年常来买书的年轻人后来成了名家,弟子遍天下。而老范,总是在埋头整理他的书。

“你还记得我在这里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吗?”陈教授问。老范说,那肯定不记得了。

教授转而对记者说,“是《祆教史》,极冷门的书,他当时不认识那个字,错把‘祆’当做棉袄的‘袄’。”说完,他和老范都乐了。老范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一个学文,一个学理。教自己儿子的大学老师中,就有学生时代常来他书店看书的人。

知识,从他这里出发,绕了一大圈,反哺到他的后代身上。

20年间,老范和妻子将这里经营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空间,没有任何装饰,只有书架和好书,纯粹而直接。

这样的书店除了盛世情,在北京还有不少,用老范的话说,“全是野生野长”。日本作家吉井忍在采访东京民间独立书店时,形容它们是“荒芜般自由”的存在。

能否“和风暴一起转身”?

“当守门人沉睡,你和风暴一起转身……”在店里文学书架上,北岛名篇《时间的玫瑰》静躺那里。

学术书店多年来,靠薄利多销,尚能维持营生。而面对近年城市空间的逼仄与图书市场遽变的“风暴”,老范的“盛世情”,以及若干学术书店,又该如何“转身”?

陷入搬迁或倒闭风波,老范的“盛世情”并非首例。

2017年上半年,位于海淀区蓝旗营的“豆瓣书店”曾一度面临关张的风险。此后不久,位于北京大学某宿舍区地下一层的两家独立书店“博雅堂”和“野草”,也曾因租金和续约问题被要求搬离,在北大师生中引发热议。

和不少位于繁华地段、资本雄厚的连锁书店的热闹相比,这些或坐落不起眼的街角,或委身地下室的书店,在这座城市显得孤独而突兀。

如何让这些书店存活下来,以不至于在资本与市场的裹挟下被“淘汰掉”,这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这是一家坚守学术品位和文化精神的书店,专一而执着,朴实无华却深藏珠玑。这样的文化空间,应该留存下来。”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杨澄宇曾说。

据了解,《北京市实体书店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以及相关项目管理规定和评审细则均已出台,拟在五年内投入亿元资金重点扶持400~500家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实体书店。

12月4日,当记者再次来到书店,老范语气中的焦虑有些缓和。他说,经过媒体报道,事情得到了北京市相关部门的重视,书店也被官方在非正式的场合定性为“准公益性质”。

店面能否最终保住,老范心里仍旧没底。好在,他还有一丝希望。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