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工厂即学校
——江阴提升职工技能素质支撑产业强市记事
在江苏省江阴市,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大企业都在办大学。比如,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有特钢学院,阳光集团有人才学院,法尔胜泓昇集团有管理学院……
10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2家企业入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7家企业跻身“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江阴,以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千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二百四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3800亿元,实现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十六连冠”。在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实施过程中,江阴高度重视产业工人技能素质提升,努力打造“中国制造业第一县”。
“像办学校一样办工厂!”
“像办学校一样办工厂”,这是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培训中心墙上的一条标语。
“这不只是一条标语,更是我们企业的理念,也是一种做法。”原是兴澄特钢培训中心主任,今年1月,中信泰富特钢集团“中信特钢学院”成立后,他成了兴澄分院的一名副院长。而院长则由兴澄特钢总经理李国忠亲自兼任,“可见企业的重视程度”。
赵友龙说,多年来,作为全球最大的特钢生产基地,兴澄特钢以“像办学校一样办工厂”为理念,鼓励人人都有成长空间,人人都能成才。公司原先就有一所职工学校,2016年新建了培训中心,设立了5个实训室。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形成了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三种人才成长通道。
为了提高技能培训的效率,兴澄分院引进了模拟仿真实训系统。“以往,一个岗位,一名师傅,顶多带一两个徒弟。有时,师傅怕影响设备运行,轻易不敢让徒弟操作,师带徒的时间比较长,效果不理想。而在模拟仿真环境下,一个岗位最多可以同时培训25人,一个月就可以学成了!”该系统投运至今,已有5034人次接受了技能提升培训。
赵师傅是兴澄特钢一名汽轮机检修工,也就是所谓点检员,他原先的岗位任务只是负责设备的检查,发现问题开单子,委托厂外人员维修。经过培训中心实训室的技能培训后,如今“操检合一”,既能发现问题,也能进行维修了。学到了新技术的他,每月工资涨了500元~800元,而厂里不再用使用委外工,也节省了用工成本。
兴澄特钢热电厂负责人告诉记者,光是他们一个小单位,一下子就少用了30多人,每年节省成本170多万元。“工人学了技术、涨了工资,企业减少了用工成本。”
目前,兴澄公司6000多名在操作岗位的员工中,有高级技师524名,技师304名,高级工431名。而所有聘用的高级技师享受高级工程师待遇,年终与中层干部一起参加考评。
“今年是降本增效、竞争力提升年,所有费用都降了,但2019年的培训费在2018年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中信泰富特钢负责人说。
立足企业培养一线技能人才
林卫中是法尔胜泓昇集团钢丝制品事业部的一名安全员,参加集团组织的“蒲公英计划”内训师专业培训后,林卫中结合10多年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开发了安全方面的系列培训课程,成为集团二星级内训师。由于他的课程改灌输式培训为交互式培训,使学员由聆听者转变为参与者、体验者,课堂不再沉闷、学习不再枯燥,深受学员欢迎,不到一年时间,林卫中就培训了750多名职工。
“内训师的最大好处是,让职工现身说法,有针对性地教会身边的职工。”2016年成立法尔胜管理学院的法尔胜泓昇集团,是一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也是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作为“企业教育百强单位”,公司坚持“向培训要效益”,实行全员内部提升机制,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尤其采取多种措施,培养一线技能人才。
李志强是精工装备事业部维修中心的一名高级技师,也是一名内训师,他主持开发的新课程《芝麻开门——新进技术人员入门》受到大家的好评。2016年,李志强被派往德国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回国后应用“思维导图”的工具,在集团内部进行分享。目前法尔胜集团6000多名员工中,各类人才占到四分之一。
在全国最大的精毛纺企业——阳光集团,扎根生产一线10年以上的服装班组长占比达到81%,扎根生产一线20年以上的纺织班组长占比达到82%,他们当中大部分人来到阳光时仅有初中学历,如今,大多成长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2018年,阳光集团建立了企业人才学院,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高素质人才比例达到30%。
“学习才能进取,创造方为永恒”,这是双良集团的企业精神。集团工会主席曹卫忠说,集团实行“师带徒”津贴制度和各种激励制度,每季度都会把已采纳的创新提案通过板报、橱窗、宣传栏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进行奖励,让全体员工意识到学习是个人晋升、企业发展的根本途径,激发了广大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让人才成为点金石”
从2013年起,在江阴市每年召开的科技创新大会上,都会专门命名表彰“江阴市十佳职工科技创新标兵”,至今已命名表彰了60位职工科技创新标兵。
“让人才成为点金石。”无锡市委常委、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说,这些年,江阴实施“暨阳英才计划”,每年安排不少于1亿元的财政资金用于人才强企建设,奖励企业培育各种人才,包括技能人才。
江阴市人社部门每两年举办一次“技能·技工节”暨职业技能大赛,并给予荣获全国技术能手、江苏制造工匠、省级大师工作室等荣誉称号的所在单位10万元奖励。制定“高技能人才强智工程”,市高技能人才成就奖获得者一次性奖励8万元,连续3年给予每月1000元津贴;对市技术能手给予最高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实施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贯通办法,对技工院校中级工班、高级工班、技师班(预备技师班)毕业生在参加企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定、职位晋升及专业技师资格考试方面分别按中专、大专、本科学历同等对待。
江阴市总工会主席刘文红说,针对江阴制造业发达,技能人才需求量大的情况,市总工会通过设立职工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打造创新平台,开展“江阴工匠”评选等措施,推动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前些年,江阴市总工会联合有关单位部门,设立了1000万元的“职工科技创新奖励基金”。职工人才智库中,已经存储了6000多名技能人才。2016年,首次评选了10名“江阴工匠”。2018年,评选了11名。
目前,通过积极培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技能型、管理类人才,常住人口165万人的江阴市,人才总量达到36.5万人,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到850人。
□采访手记
技能人才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石
本报记者 王 伟
江阴虽地处长三角城市群几何中心,但还没有铁路客运线,地理交通优势并不明显;同时,当地也没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和人才资源。那么,江阴是如何成就制造业“第一县”的?其支撑产业发展的人才,包括技能人才,又是从何而来?
在江阴蹲点调研时,记者看到,这里的大企业,几乎都在“办大学”。即使没有学院的企业,也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
答案也许是这样的,除了通过强化政策引领、坚持项目为王、壮大企业集群等实现产业强市以外,就是在大力引进人才的同时,江阴地方政府和企业,立足实际,采取各种激励、引导措施,培养了大量技能人才,从而为当地制造业以及整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江阴提出,“让人才成为点金石”,而技能人才,正是一种能够创造财富的、须臾不可或缺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