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外卖小哥帮助“27+7”名走失者回家——
洪成木的“寻人启事”
“‘精神小伙’真的火了!”4月8日下午,11岁的洪昕岚放学后,一进家门就拍了拍父亲洪成木的肩。“精神小伙”是女儿对洪成木的昵称。洪昕岚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同学都知道我爸是‘寻人超人’,他找起人来比帮我检查作业‘精神’多了!”
“我不是什么‘超人’,只是一个普通的外卖小哥!”话音那头,洪成木在客厅里小心翼翼地托着一块印有“热心行善 央视点赞”的铜质牌匾,准备把亲友们送来的这个贺礼挂在老宅厅堂里。
洪成木是福建省泉州市霞美镇的外卖骑手,两年多来,他帮助34名走失者回家,被评为“福建最美快递小哥”。寻人,对他而言是平凡工作生活中的小小善意。
送餐、寻人都是正业
送餐途中冒着配送超时被投诉的风险也要寻找走失者,有更高薪的全职外卖员不当非要干兼职,起床刷牙吃饭都要看手机刷寻人消息……在不少人眼中,洪成木寻人“着了魔”,有些“不务正业”。
4年前,还在一家电子对讲机厂当工人的洪成木就开始关注寻人信息,在朋友圈、微信群里转发寻人启事是他的习惯。有微信好友问他:“怎么老是发寻人的消息?”他回复说:“看到就转发,多一点希望吧!”
为了这句“希望”,从2016年9月25日至今,他一共发布过495条寻人信息。
2018年,洪成木辞职当上了外卖骑手。走街串巷的外卖工作,让他有机会加入“寻人者”的行列。
2019年1月10日,洪成木在送餐途中遇见了因患有精神障碍迷路的陈春静(化名)。“和当天早上看到的寻人启事中所描述的一样!”确认后,洪成木拨通了报警电话。就这样,陈春静成了洪成木找到的第一个走失者。
“对于我们来说,不过多花了几分钟时间。对走失者的家属来说,价值可能是巨大的。”洪成木说,“每一个走失者背后都是一个故事。送餐、寻人都是正业,都不应该被轻视。”
一张纸背后的“寻人启事”
每天出门,洪成木的兜里都会揣着一张A4纸。纸张被反复折叠、打开。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包括陈春静在内的34名走失者的特征等信息。
采访中,洪成木一再强调:“不是34,是27+7!”
他告诉记者,这张纸上有27人是他在送餐途中遇见的;剩下的7人,是他通过“头条寻人”的人脸识别系统,将各地救助站发布的寻亲信息和走失者亲属发布的信息比对后,经他远程联系、找到亲人并回归家庭的走失者。通过线上寻人,洪成木的寻人地图从霞美镇扩大到了安顺、广州、深圳等地。
“一边是海量的寻人信息,一边是救助站发布的寻亲消息,缺的是愿意动手的有心人。”现在,即便是在家里,洪成木每天也有新任务。他将从网络搜集到的寻人信息发布到专业寻人平台,让更多寻人志愿者“看见”。
时时刻刻关注走失者信息、不放过每个与疑似走失者沟通的机会、主动联系公安民政部门寻求专业支援……洪成木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遵循“关注—沟通—联系”的寻人法则。“做好事并不难,只要不吝啬善意,每个人都能成为‘超人’!”他说。
找到更多的“我们”
根据《中国走失人口白皮书》,即便是在疫情之下,2020年我国走失人次还是达到了100万。按照平均每天走失人次来计算,我国每天处于或经历走失状态的人次为2739人。而洪成木加入的寻人志愿者微信群,人数只有109人。
“我们的力量是有限的!”洪成木知道,他不仅要找到更多的走失者,还要寻找到更多的“我们”。
“这个世界不缺少善意,只是缺少提示。”他告诉记者,他在“寻人”的过程中经历过被误解,但更多的是理解。
当他遇见走失者,又有配送任务时,帮助他完成配送的是外卖站里的小哥们;当他因寻人导致超时配送时,免收赔偿金还给他“手动点赞”的是外卖软件那头的陌生顾客……两年来,洪成木送餐从未因寻人被投诉,他感叹:“正因为有这么多好人,我才能找到人!”
洪成木曾在多个场合发布“寻人启事”。他希望全国各地的外卖小哥、快递小哥都能够利用职业之便加入寻人大军,帮助“走失者”回家。
记者发稿前,他的“寻人启事”也终于得到回应。他收到了一则来自“洁哥洁嫂志愿服务队”的入群邀请。这支由福建省城市市容环境卫生行业工会联合会发起组建的志愿服务队里,有来自福建各地的清洁工人、环卫工人、家政保洁人员、空调清洗人员,他们组成了41支“城搜寻人”小分队。这些职工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工作的区域遍布城市的大街小巷。洪成木激动地告诉记者:“从今天起,我微信里的寻人志愿者有194人!”
(本报泉州4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