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潮 内蒙古篇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亮丽北疆 绿色涅槃
图①:呼和浩特市蒙古族幼儿园的孩子们在“祝福祖国”活动中。王正 摄/人民视觉
图②:鄂尔多斯一家装备制造企业工人正在赶制订单。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图③:在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青年创客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帮助当地贫困户销售马铃薯。新华社记者 彭源 摄
图④:进驻呼和浩特市云谷的中国联通呼和浩特云数据中心。资料图片
图⑤:呼和浩特街景。视觉中国供图
敕勒川风貌。视觉中国供图
壮美内蒙古,祖国的北疆屏障。
内蒙古自治区东、南、西依次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8省区毗邻,跨越东北、华北、西北三北区和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西辽河四大水系,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内蒙古生态状况,不仅关系自身和毗邻省份各族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
近年来,内蒙古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构建绿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统筹区域差异化协调发展,筑牢祖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昔日乱石滩,今日“后花园”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古代民歌对敕勒川草原传神的描述,令这里成为无数人向往的“诗和远方”。但因近代人为破坏和自然原因,敕勒川草原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变成乱石林立、黄土漫天之地。
敕勒川草原位于呼和浩特市东北部,面积超过两万亩。2012年开始,当地政府与企业一起对草原生态进行修复。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敕勒川草原植物从播种时的20种恢复到50多种,獾子、狐狸、野兔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草原生态风光得以重现。
2020年8月29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39处全国首批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敕勒川草原榜上有名。
在恢复自然生态的同时,当地还建设了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运动中心、蒙古包会议中心、萨仁湖等多个功能区,敕勒川草原成为集草原保护、草原修复、草原文化于一体,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体育运动、马术、会议庆典等多功能的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
如今,坐落在大青山南侧的敕勒川草原成了呼和浩特市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首选目的地,昔日的乱石滩成了美丽的“后花园”。
“从我家驾车半小时就到这里了,漫步敕勒川草原,闻着青草的清香,看着蓝天、白云、鲜花,感觉特别好。”家住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的林东对记者说。
2019年3月,呼和浩特市在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推行禁牧, 2020年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呼和浩特辖区100家工矿企业全部清理完毕。如今的大青山在经历了长达40多年的采矿活动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过去,在草原上开矿成为内蒙古资源性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露天煤矿的开采也一度让美丽的大草原变得满目疮痍。
痛定思痛。2020年,锡林郭勒盟将六成以上的区域划入了生态保护红线,对锡林郭勒草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古日格斯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浑善达克沙地柏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等6个自然保护区内67家工矿企业的73个采矿权和77个探矿权进行了依法退出及注销。目前,自然保护区内工矿企业退出比例达到100%。今后,草原将不再新上矿山开发项目,草原上不再开口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保护好锡林郭勒大草原,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四个层面设计,锡林郭勒盟进一步完善保护草原生态制度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性文件,将62.35%的区域面积纳入保护范围,草原、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区全部纳入红线管控。
打破资源经济“天花板”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民达露天煤矿,昔日的开采区已经一片绿意盎然。
“我们坚持开采一块,复垦一块,绿化一块。”民达煤矿负责人贾五宽说,矿区还升级复垦区产业,建起现代生态农业园,实现了资源开采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统一。作为全国地级市产煤冠军,近年来,鄂尔多斯以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一煤独大”华丽转身为现代能源之城。
而这只是内蒙古众多资源型城市、工矿型城市绿色转型,打破资源经济“天花板”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内蒙古年产原煤8亿多吨,居全国首位;稀土储量占全国8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稀土产区。滚滚乌金曾带动GDP高速增长,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负担。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改变简单“挖煤卖煤、挖土(稀土)卖土”格局,提质增效,推动转方式同调结构、延长资源类产业链、创新驱动、节能减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结合,国家重要能源、新型化工、有色金属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等建设已具规模。
煤炭是内蒙古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内蒙古抓住国家推进石油替代战略、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遇,引导企业以煤为基,多元转化,走资源转化增值之路。
内蒙古乌审旗境内的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煤制烯烃项目,于2018年正式运营。
“1.5吨煤能生产1吨甲醇,3吨甲醇能生产1吨聚烯烃,效益比石油化工还好。”中天合创公司负责人说,投产以来,公司加强工艺优化,努力降低物耗、能耗、剂耗,实现废水、废固、废气循环利用,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据记者了解,在2017年内蒙古就已获核准煤制油产能700万吨,另有煤制气28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300万吨、煤制乙二醇200万吨,各项目建成后,内蒙古每年可就地转化煤炭4亿吨左右,约占产量的50%。
内蒙古还全面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发展。
在通辽市伯恩露笑蓝宝石公司二期深加工项目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200台蓝宝石晶体长晶炉分成四列整齐排放,车间自动化程度很高。技术升级后,该车间蓝宝石晶体重量由原来的每个80公斤提升至150公斤。
该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化工、航空、航天、国防等高科技领域,是通辽市新兴产业的排头兵。
2020年6月,投资百亿元的快手智能云超大规模互联网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内蒙古,以大数据、云计算产业为支撑的草原云谷建设就此起步,在呼和浩特云谷,三大运营商云数据中心已形成70万台服务器能力,入驻60多家企业……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驱动下,内蒙古积极与创新性发展行业对接,重新寻找自身定位,逐步破解发展密码。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获悉,2020年内蒙古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2%。非煤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6%,占比达到63.6%。
林业工人吃上“生态饭”
今年57岁的护林员于九江一到旅游季就变身马车夫。他驾驶马车在白狼镇穿行,拉着一茬又一茬的游客进山入林,领略大兴安岭的林区美景,也带着自己奔向幸福的小康生活。
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白狼镇,地处大兴安岭中段岭脊南,是新中国成立后,林区开发者最早的定居地之一。
阿尔山林区沟深林密,开发建设初期,马车是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于九江是土生土长的白狼镇人,18岁时,他当上了林业工人,学会了赶马车。
在内蒙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像于九江一样的伐木工人,逐步放下了手中的斧头。林区禁伐,林业转产转制后,曾经的伐木工人变成了护林员。
“护林主要在春秋两季,旅游主要在夏天。”于九江看到林区逐年热闹起来,便重操旧业赶起了马车,当上了导游,他的生意越做越好,收入逐年增高。
“放下斧头当导游,小康生活不用愁”。越来越多的林业工人和于九江一样搭上了旅游发展的顺风车,在内蒙古林区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转型,在护林守绿之外,经营多种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于九江还成了“林家乐”老板。
据记者了解,地处大兴安岭林区腹地的阿尔山,由于多年开采,森林可采林木资源已近枯竭。2011年7月,阿尔山市被纳入大兴安岭南麓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也是从这时起,阿尔山开启了发展旅游业的独特脱贫之路。
10多年来,阿尔山从默默无闻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新兴地。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498.63万人次,旅游收入60.77亿元。
贫困户顾长云曾是林区女子采伐队的一员,曾经伐木的艰辛,顾长云记忆犹新:“冬天特别冷,我们就一直砍树,一停下来就冻得受不了。”顾长云说,当年早出晚归,装几个馒头当干粮,“馒头都裹在裤腰里,不然就冻硬了。”
现在,伐木女工变成了女画师。
2017年,“林二代”谢彩云担任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法人、总经理。她下决心要让树皮画“走出去”“火起来”。
桦树皮画是一种特殊工艺品,以白桦树上剥落的树皮为原料经精细加工制成。它以中国山水画、界画构图,通过精细的剪贴技术制成精美树皮壁画。桦树皮画永不褪色,适合收藏。
请老师、改工艺、搞创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爱上了白狼镇树皮画。树皮画林俗文化产业带动了全镇4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
两年前,顾长云开始学习树皮画制作,如今她的手艺越来越精湛。现在她平均每个月工资2000多元,多的时候能挣三四千元。“男人们由砍树人变成护林人,搞起林下旅游。女人们收集掉落的白桦树皮,同样描出了新生活。”谢彩云说。
白狼镇鹿村的任红梅曾经也是一名伐木工人。退休后,她在当地林业部门扶持下开始养鹿。如今她不仅开起了客栈,还拥有一家售卖当地土特产的小商店,同时种植木耳,一年收入有十几万元。想起这些变化,她笑得合不拢嘴。
阿尔山市自2002年开始实施禁牧退耕,2012年在林区实施全面禁伐,“为旅而农、为旅而牧”的理念不仅让曾经的伐木工人转型过上了好日子,更让阿尔山的森林越来越茂密,绿色越来越浓厚。
10多年后,阿尔山获得脱胎换骨般的重生。2013年,阿尔山被列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016年,成功进入全国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森林覆盖率从建市时的69%,提高到了森林资源普查时的81.2%。
阿尔山林区的变化只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20年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2000万亩。
2019年,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一条消息,让内蒙古大兴安岭务林人无比骄傲。全国第九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显示,1998年至2018年“天保工程”实施20年间,内蒙古大兴安岭重点国有林区森林面积增加138.74万公顷。天然林保护工程提供了4.6万余个直接就业岗位,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惠及林区20多万人。
2020年8月,内蒙古大兴安岭首次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成果发布。该评估以2018年为核算基准年,结果显示,大兴安岭林区森林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每年6160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为5298.82亿元、湿地生态系统为860.92亿元……几组详实的数据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内蒙古每年完成林业和草原生态建设任务超过1000万亩、3000万亩,均居全国前列;年均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200万亩,约占全国治理面积的40%。
责任编辑:张菁 王维砚
刊头设计:李法明
版式设计、制图: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