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外公的小镇住两天
知道外公的老家在扬州乡下,但一直未去过。
外公是一个普通的人,和许多人的祖辈一样,给孩子们带来庇护和快乐,等你长大时,他已经老了,在某一天走了,猝不及防,让人来不及回忆。
有时,我会想念祖父,想去他年轻时的老家看看。
怀念一个人,可以去他童年生活、生长的地方走走,那个地方有关于他的印迹、色彩、建筑,以及那个地方还依然生活着的普通人。这样就可以为怀念,找一处草木葱茏的背景。
外公在世时常说,他来自一个叫樊川的小镇,从前很繁华,附近有一川大水,有轮船通往周边的城市。百年前,青年外公从小镇出发,开始了一个人的闯荡之路。小时候,他总对我说,路是靠人自己走出来的。
走出小镇后,外公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家中没人了,父母早就不在,童年的伙伴早已走散。”谈及家乡,外公总是语焉不详。
我不知道外公的故乡小镇从前是个什么样子?没见过它的前世,但想见识它的今生。人到中年,内心有了沧桑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便萌生出到外公故乡走一趟的想法。
从我住的地方到那个小镇,只有45公里路程,途中要经过9座大桥和一座国际机场。
选择一个清凉如薄荷的雨天,走一段石板路,循着老墙的青苔,在旧院落里,碰到一个上了岁数的老人,听他说话的腔调,看他推门走路的姿势;站在街角,听两个熟人之间的相互招呼,与外公所说的方言是否相似。
或者是虫鸣唧唧的午后,买一只路边摊上的蝈蝈笼子,感受这小虫子的欢叫,听一听那来自田野深处的风物乡音。
故人已去,故物或许还在,比如,一棵在某个地方、年逾百年的古树,或许它曾经看见一百年前,一位个子高高的年轻人,拎着一只箱子,登上了驶往远方的轮船。
外公85岁时,曾给我讲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故事:
那时他还很年轻,坐在船上准备到一个地方去。有人在岸上喊他,问他要去什么地方?然后说,不必了,我这儿有个好差事。听了朋友的话,外公又回到岸上。冥冥之中,几句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偶然?必然?
我想,在那个陌生的小镇踯躅,没有一个人会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别人。别人不会关心我是谁,来这里干什么?在一个没有熟人的小镇,舒坦自然,却不感到孤独。
百年时光,路变了,路上的行人变了,商铺变了,大部分建筑或许拆了,但终会留下一二间老房子,墙上有雨水冲刷的痕迹。
一个地方人的饮食喜好,一百年或许并没有多大变化,小镇上的人,仍旧口味清淡,喜食甜,标准的维扬风味。外公的小镇,虽是人事沧桑,但小镇的滋味,始终是小镇街上某个小饭馆的土菜。
外公是个手艺人——从前做皮箱。小镇的街上,有做皮箱的老店,我倒是希望撞见,看一看外公的皮箱。
在时光倒流的黑白小镇,走在街上,坐在小餐馆里,听镇上人的说话语调,饮酒习惯,再看看那些菜,有几样是外公为我做过的。
去外公的小镇上住两天,怀想忘不掉的故人,感受他们的过往,从哪里来,又去了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