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1月23日 星期一

三代春联情

郝旭日
《工人日报》(2022年01月23日 03版)

父亲今年83岁,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帮他大爷写春联。他大爷读过私塾 ,算是那时村里唯一能写春联的文化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师范毕业的父亲从他年逾古稀的大爷手里,接过砚台,承担起为全村人写春联的义务。

父亲那个年代,年味足,春联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过了腊八,父亲就开始准备墨汁和毛笔等,在炕上摆起小饭桌,张罗着写春联。本村,甚至还有周围邻村的人,也上门让父亲写春联。每到这个时候,父亲有求必应,我家三间小屋子挤满了人,走了一波,又来一波,门庭若市。

那时人们对春联的内容要求不高,多数是民间俗语,也有从报纸上抄录的,但都是反映美好愿望、期盼和祝福的。有的还专门让父亲编写,父亲至今还记得自己为村里人编写的春联:饲草切成豆瓣瓣,牛羊吃成肉蛋蛋;大牛年年生,小牛日日长,内容朴实接地气,读起来朗朗上口,老百姓最喜爱。

从我上小学开始,就一边看父亲写春联,一边帮忙打下手,在潜移默化中,我学会了很多写春联的知识。从此,我也拿起父亲那支毛笔试着写,先写横批之类的,字虽然写得不好,但在众人的鼓励和父亲的指导下,我写春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后来因父亲工作调动,我家搬到了旧县城。我师范毕业后,也回到这座小城,与父亲在同一所中学任教,并在过年时和父亲联手写春联。小城里过大年贴春联与农村大不相同,从内容到书写再到张贴都很讲究。所以写春联的时候不仅用墨汁,根据不同需求,又增加了黄色、金粉等。我和父亲逛大年有一个习惯,就是穿行大街小巷,驻足品读欣赏大门上的春联,然后学习人家的长处,再弥补自己的不足。

再后,我调到了县委机关。虽然岗位变了,但我对春联独有的情感没有改变,除了给自家写,还给农村居住的父母以及亲戚朋友写。进入腊月二十以后,我就在单位办公室开始加班加点写。

一度时期,印刷体春联成了市场上大量销售的现成年货,写春联这一春节最应景的年味似乎淡化了许多。

进入新世纪,儿子毕业参加了工作,他在学校里,课余时间勤学苦练,从书法老师和古代书家的墨迹中汲取营养,行草隶篆各种书体都写得有模有样时,他又接过了父亲和我用过的砚台、毛笔和笔筒接着写春联。刚开始仅限于给自家和亲朋好友写几幅,近年人们渐渐开始回归传统,又怀念起手写春联来了。

现在的新农村和县城居民的住房都变得高大敞亮了。所以人们对春联的要求也高了,从最初要的是过年气氛发展到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不光字要写得好,内容、尺寸和纸张也有了新的变化。

家门春联红,农村气象新。前年,儿子被选派到贫困村任职,每逢春节来临之际,他就发挥特长,在驻村组织开展送春联活动,并亲自为村民义务书写春联。

一副春联,一份乡情,三代人接力传承,几十年不改初衷。父亲、我和儿子把春联从村里写到城里,又从城里写到村里,每副春联都寄托着独特的情感,蕴藏着美好的期盼和真诚的祝福。能够与春联为伍,乐在笔墨中,这也是我们三代人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