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冬残奥运动逐步发展壮大,冬残奥运动员已发展到近千人
中国冬残奥运动水平显著提升
3月5日,在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女子滑降(视障组)比赛中,中国运动员朱大庆获得银牌,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夺得了本届冬残奥会的首枚奖牌,也是我国冬残奥会雪上项目的首枚奖牌,实现了雪上项目的重大突破。
北京冬残奥会开幕以来,中国代表团开局良好。截至3月6日中午,已经取得6金4银6铜,暂时位居奖牌榜第一位。
北京冬残奥会是中国第六次组团参加冬残奥会,共有96名中国运动员参加6个大项、73个小项的角逐,实现了我国冬残奥项目的基础性突破。这也是中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代表团规模最大、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最全的一届。
“我国冬残奥运动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奋起直追,逐步发展壮大,全国冬残奥运动员由原来不足50人发展到近千人,技术官员从无到有发展到100多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体育部副主任勇志军表示,北京冬残奥会申办成功后,我国冬季残疾人运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北京冬残奥会筹办以来,中国残联成立了备战2022年冬残奥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冬季残奥项目振兴计划》《冬残奥争光行动方案》,统筹训练设施、器材保障、科研服务,组织训练营选拔优秀运动员,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参与冰雪运动。
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来自青岛的中国残奥冰球队选手汪之栋参加了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他的残奥冰球生涯得益于国家对冬季残疾人运动的推动。汪之栋接触残奥冰球项目时间并不长,他见证了我国残奥冰球项目在北京冬残奥会申办成功后从零起步。
2015年12月,中国残联在哈尔滨举办了全国残奥冰球项目首次训练营,这也标志着我国残奥冰球项目的正式设立。在青岛市残联的推荐下,汪之栋参加了训练营,并喜欢上了这项运动。汪之栋也成为国内第一批接触残奥冰球项目的运动员,经过多次全国锦标赛、训练营层层选拔,他最终入选国家队。
3月6日上午,在北京冬残奥会高山滑雪女子超级大回转(站姿组)比赛中,中国选手张梦秋夺得冠军。和汪之栋一样,张梦秋接触高山滑雪项目也得益于家乡残联的发掘。2016年,14岁的她成为河北省残疾人冬季项目队的运动员,专攻高山滑雪。
刚开始训练时,因为身体原因,张梦秋的反应速度要略慢一下,“别人一个小时就能学会的动作,我有时要花两三倍的时间才能掌握”。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张梦秋反复琢磨技术动作,加上教练团队的悉心指导,她进步很快,竞技表现也渐入佳境。
除了残奥冰球,中国残联还组建了冬季两项、高山滑雪、单板滑雪等项目国家集训队,一大批运动员被充实到国家队。自2018年起,每年举办全国性冬残奥项目比赛,并纳入2019年和2021年全国残运会赛事,6个冬残奥大项全部纳入全国残运会赛事,29个省(区、市)开展了冬季项目。
在吸引更多残疾人运动员投身冰雪运动的同时,相关培养保障机制也在逐步完善,特别是建立县级发现选送、市级培养提高、省级集训参赛和国家重点培养四级联动的残疾人运动员业余训练体系,通过举办青少年选拔赛、训练营,源源不断地培养后备人才。
2016年以来,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冬残奥系列国际赛事共获得47枚金牌、54枚银牌、52枚铜牌,中国冬残奥运动水平快速提升。“但与夏季残奥运动相比,我国冬残奥运动基础较弱,整体还处于提升阶段。”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王梅梅表示。(本报北京3月6日电)
压题照片:3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东道主中国代表团入场。本报记者 窦菲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