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回收标准体系,补贴奖励正规回收企业,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
代表支招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管理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记者北梦原)“新能源汽车自2015年起迅速放量,保有量已直奔800万辆”“电池大规模退役潮已经到来,回收标准体系急需完善”。今年两会上,困扰产业、市场多年的退役电池回收难题如何破解,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电动汽车市场迅速增长,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784万辆,在汽车销量中的占比已超过11%。”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装配车间发动机装调工、高级技师鹿新弟代表表示,新能源汽车数量快速增长带动动力电池装车量走高,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退役总量已达20万吨,预计2025年累计退役量将接近80万吨。而业内数据显示,通过正规渠道得到回收的退役动力电池不足5万吨,大部分流入小作坊。
“如不科学回收、利用,退役动力电池会带来严重的环保问题及稀缺资源浪费,进而推动电池原材料涨价,影响产业健康发展。”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代表表示。
鹿新弟代表介绍说,一方面,动力电池里的有机电解液易燃易爆,各种重金属处理不当会对水源、土壤等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动力电池所消耗的锂盐和钴盐已成为锂、钴所有应用领域中的最大占比,伴随着一次资源的快速消耗,二次资源的回收理应达到相应水平。
据了解,由于对回收电池的企业资质要求较高,目前国内仅有27家符合电池回收行业标准的企业。很多没有相关资质的“小作坊”式回收企业和网点混迹其中。
促进回收产业步入正轨,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鹿新弟建议,加强电池溯源管理力度,健全回收标准体系与监督机制。同时补贴奖励参与电池回收的正规企业,严厉打击不合规的回收。
胡成中代表建议,进一步推动电池生产者延伸责任的配套政策、标准的细化及落地,将动力电池生产商、新能源汽车制造商、4S店、电池回收厂商纳入同一价值链进行考量,明确上述参与者在电池研发设计、整车工艺及电池装机、售后服务及消费者教育、回收上下游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形成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