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货车司机发明改造10多套农机具
机器虽“土”,却节省了大量成本,让生产变得轻松、智慧
切根机、开沟机、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近日,记者在重庆垫江县新民镇看到不少新奇的农机装备。一打听,这些装备竟是一位农民工发明改造的。
这位发明家叫黄林国,今年57岁,虽然只有高中文化,但从小喜爱机械。念完高中,出于对汽车的着迷,他当上了一名大货车司机。直到2005年,他和妻子邓小花返回垫江新民镇创业,搞起了种植。通过近10年的摸索钻研,黄林国发明改造出10多套农机具,制作成本低、实用性广,让种地变得更轻松、更智慧。
人工短缺,萌生发明思路
初见黄林国时,他正开着拖拉机翻土、施肥、开沟。“这个旋耕机,就是我自己改造的。”指着拖拉机后面的刀架,黄林国笑着说。
黄林国说,当时市面上一台好点的拖拉机就要几万元,况且只买拖拉机,不引进现代农业设备,照样不能提高果园的现代化水平,他决定自己摸索钻研发明农机具。
说干就干,他买来农机改良组装书籍,昼夜学习。随后,他从当地的废品收购店,淘来一大堆废铜烂铁,又从建材市场买来电焊、钳子、扳手等工具,搞起农机具发明。
黄林国是浙江台州人,在外打工多年,跟着妻子回到老家新民镇明月村,流转了475亩土地种葡萄,基地每天需要六七十个人务工。“我最短缺的就是人工,那时候就想,要是有个机器帮忙该多好。”黄林国说。
2012年,黄林国开始尝试机械化种植,但开局并不顺利,因为大多数农机都是为北方平原地带设计,在南方丘陵地带使用,尺寸不对、水土不服。
精益求精,“土机器”相继诞生
拖拉机外壳能减则减,底盘位置尽量向下,排气管改进位置……改造后,原本高大的拖拉机终于能开进大棚了。
“很快我又遇到第二个难题——拖拉机需要拉动旋耕机耕地,可旋耕机是针对北方沙壤土设计的,南方的黄泥粘上去,根本耕不好。”黄林国说,他观察锄头锄地的方向后,将旋耕机的刀片重新排列,改变角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几经调整后,黄林国终于能开着拖拉机平整土地了,又快又好。
第一次改造农机成功,给了黄林国经验和信心。随后,他又相继改造组装发明了开沟机、挖沟机、水肥一体化设备等10多套农机具。
凭借这些“土机器”,黄林国省了不少事,种植规模越来越大。除了475亩葡萄园,他还种了1100多亩西瓜。
在这些“土机器”中,最让黄林国自豪的发明是切根机。
“我们种葡萄,要把葡萄主根切断才能长出更多的细毛根,葡萄才长得更好。”黄林国说,切根不能开土,传统做法是人工把洋锹插入地下30厘米,凭经验和感觉去切。
“一排葡萄40米,一个青壮年一天能切完,那就算能干了。”黄林国介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参考松土机,买来10把菜刀,拿起几块钢材,自己设计了一台切根机,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拖拉机拉动切根机,菜刀从地里一下子划过去,葡萄的主根断得整整齐齐。
坚持创新,活到老学到老
“我算了一笔账,一亩地断根要4个人做一天,所需人工费为320元。如果我用切根机,只要5分钟就完成一排葡萄地,柴油费只需几角钱。475亩地算下来,光人工费就节省近15万元。”说起自己的发明,黄林国有些自豪。现在在他的果园里,平均每天只需要10个劳动力。要是没有这些“土机器”,每天至少要150个工人,“现在这些‘土机器’,成了农业生产的好帮手。”
此外,他的这些“土机器”还有助于帮助果树营养的吸收。2014年,他结合葡萄树根的特性,发明了全耕机,即利用全耕机将深埋在土里的葡萄树的主根切断,生长更多的毛细根,吸收地里的有机肥。“避免过去有机肥撒面面药,果树未能充分吸收的情况。”
而在这些“土机器”中,老黄还研发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和滴管装置,并通过生产工艺的改进,实现远程遥控精准施肥和果树灌溉,节省人力的同时,也降低化肥农药的用量。“差不多1亩土地化肥用量减少10%左右,节约农资成本近300元。”老黄说。
如今,走进黄林国的葡萄基地,现代化的场景随处可见:一排排自动化滴灌装置在大棚里精细运作;水肥一体化管网设备渗入到各个果园……
在黄林国看来,自己的这些“土机器”,虽然不及市面上的农机具精美耐看,但很实用。现在每到农忙时节,附近一些种植大户都会找他帮忙。农户们高兴地说,老黄发明改造的这些“土机器”,帮大家节约了不少生产成本。
看着大家对他的肯定,黄林国笑着说,“活到老学到老,只要农业生产需要,我会一直坚持搞创新。我还准备去申请专利,让更多的发明走进田间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