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主办城市无障碍环境提升,是北京冬残奥会的重要遗产
因为有爱,所以无“碍”
3月10日,中国轮椅冰壶队队员孙玉龙从无障碍通道离开赛场。本报记者 窦菲涛 摄
“带动主办城市无障碍环境的提升,是北京冬残奥会的重要遗产。”日前,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遗产管理处处长刘兴华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成功举办北京冬残奥会的重要条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连日来,《工人日报》记者在北京冬残奥会采访中发现,赛场内外一个个无障碍设计细致入微,残障人士享受到了优质的保障和人性化的服务。
“高山滑雪中心的混采区是我见过最棒的无障碍环境。”国际残奥委会无障碍专家伊利安娜·罗德里格斯表示,高山滑雪比赛场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非常有挑战性,赛道可以满足轮椅使用者和视障人士的需求。
在残奥会中,可能90%的人都需要无障碍环境。考虑到赛时众多残疾人使用充电轮椅出行,北京冬残奥村在运动员综合中心设置了室外轮椅充电桩。“这一设计并不在国际残奥委会的要求之内,但为了更好地服务运动员,我们完善细化每一个细节,这个小举措也得到了国际残奥委会的高度赞扬。”北京冬残奥村设施经理惠晓斐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杜鹏曾坐着轮椅在国家游泳中心看比赛,“栏杆正好挡住了视线”。作为北京残联的无障碍督导员,杜鹏今年再次来到“冰立方”时发现,“栏杆的高度降下来了,很小的细节,让我们感觉很温馨”。
在北京冬残奥会信息无障碍建设中,更多智能化手段得到应用。在冬残奥村,通过无障碍智慧服务平台,残疾运动员可通过手机App进行村内无障碍路线导航。借助“冬奥手语播报数字人系统”,“数字人”可以流畅地同步播报,方便听障人士观看冬残奥节目。
“对于我们需要坐轮椅出行的人来说,现在北京的无障碍环境越来越好。”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杜鹏感叹,“经常去的一家早餐店过去没有坡道,我只能把老板叫出来买早点,在路边迎着寒风吃。”如今,那家早餐店已经修了坡道,杜鹏也能在店里吃上热乎的早点了。
“冬残奥会是一个非常好的改善无障碍环境的机会,可以通过运动去促进无障碍环境的发展。”伊利安娜·罗德里格斯强调,北京冬残奥会的筹办不仅实现了赛区设施的全流线无障碍,也推动了举办城市的无障碍环境建设。
2019年11月,北京启动全市无障碍环境建设2019~2021年专项行动。“经过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专项行动,从道路到无障碍公交车,从无障碍影院到公共服务机构,从医院到银行,都有了细微变化。”北京市残联副主席郭旭升表示。
借助筹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机会,张家口市参照《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无障碍建设指南》,以交通枢纽、城市干道、公共场所等区域为重点,对公共设施和服务场所进行全方位无障碍环境建设。截至2021年底,共改造盲道358.58千米、缘石坡道4422处、无障碍卫生间680个。
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邵磊认为,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包括设施无障碍,也要推动实现信息无障碍和服务无障碍,无障碍是包容性社会永续发展的基础,是全社会的最大公约数。
“观念无障碍是持续推动残疾人事业发展、构建包容性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北京冬奥组委新闻发言人严家蓉坦言,消除观念上的障碍更重要。
在严家蓉看来,“观念无障碍就是每个人怀着理解和包容的心,真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朋友”。她强调:“希望北京冬残奥会有助于从意识深处改变社会对残疾人的态度,引领人们更多地关注残疾人的能力提升,帮助他们平等参与社会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