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特教中心扬帆管乐团成员都是视障儿童,他们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奏响了会歌
音乐让这群视障孩子变得阳光自信
阅读提示
重庆市特教中心扬帆管乐团全部成员都是视障儿童,他们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奏响了会歌。
在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来自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重庆市特教中心扬帆管乐团的视障孩子,奏响了国际残奥委会会歌《未来赞美诗》。演奏时长1分58秒。
“音准特别好,演奏得特别棒,你们都太棒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张海迪当天看完演出后激动地说。
3月8日,已回到重庆的扬帆管乐团指挥李沂念感慨地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很多人说我们创造了奇迹,其实这是团队所有人辛苦努力取得的成果。十年磨一剑,我们实现了梦想。”
“冰墩墩雪容融可爱吗”
就在残奥会开幕当天,徐兴惠专程从老家坐车来到儿子李强的学校——位于重庆南山上的市特殊教育中心。不过这次,她来等的不是她儿子,而是一场在晚上开始的演出。
一个多月前她就知道,李强将在国家体育场,作为扬帆管乐团的一员,在全世界观众面前,奏响奏响国际残奥委会会歌。为了不错过演出,她特地提前8小时出发,“来早点好,晚了怕高速路上堵车。8年前,儿子加入扬帆管乐团。因为他个子高、力气大,被安排吹大号。每次放假回家,他都会举着几十斤重的大号,一吹就是几个小时。”徐兴惠说。
这一天,所有孩子的家长都早早来到了扬帆音乐厅,大家一起兴奋地鼓掌。蔡春祥和张娅夫妻俩紧张而兴奋,他们的孩子蔡晓雪是单簧管乐手。“我们感到很自豪,感谢学校的教育,带他们看更大的世界。”张娅的话音都有些哽咽。
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扬帆管乐团成立于2011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盲人管乐团,成员全部为视障儿童。此前,孩子们登上过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解放军军乐厅等舞台,与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联合演出。
在鸟巢,孩子们用心演奏,在重庆,同学们用心倾听。10岁的张原豪来自綦江,是管乐团的萨克斯手,虽然因为身高原因落选,但他依然关心同学的动态。跟同学通话时,他好奇北京的一切,“北京下雪了么,冰墩墩雪容融可爱吗?”
鲜为人知的艰辛
重庆市特教中心校长李龙梅告诉记者,2月21日起,扬帆管乐团就进入国家体育场开始实地排练,最初乐团一直被安排站在升旗台下演奏。在一次联排后,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觉得,管乐团的表现很突出,应该将他们的表演更好地展现给观众。为了让他们“亮”出来,张艺谋决定让他们站在升旗台阶上表演。
初到北京,他们并不适应北方的气候和饮食,困难也接踵而来……1分58秒的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辛。冬开幕式上不足2分钟的演奏,背后是孩子们接近4个月的艰苦训练。
“视障孩子看不见,只能靠听力去掌握音乐的节奏和速度,相互配合完成演奏。”李龙梅说,因为戴了耳麦,孩子们听力受影响,第一次联排时,演奏的会歌结束了,会旗却只升到了旗杆一半的位置。这个问题,后来想了很多办法才解决。
为了完美地演奏,孩子们积极记谱、演奏、排练,但这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最大的困难是站立、队列行走和持乐器姿势的训练、表情的管理。”李龙梅说,出场时持乐器的姿势、预备演奏时上乐器的动作等,看起来简单,但对于孩子们来说太难了,重复了上百次的训练,乐手们才做到了节奏一致、整齐划一。
齐奏,合奏,一字之差,却截然不同。成立之初,乐团的每一个成员,想的都是怎样把自己的乐器声音吹到最大,怎样让别人能听出自己乐器演奏的声音,演奏的乐曲听起来像乱成一锅粥。
“要让他们学会包容,懂得并愿意与他人合作。”李龙梅说,而这是当初学校决定成立管乐团的初衷。
音乐改变了他们
在管乐团训练时,零基础的老师们先给专业音乐老师当学生,给自己“扫盲”,再一点点手把手地教学生们乐理知识和演奏技巧。孩子们看不见乐器,老师就读乐谱、敲节奏、教技巧……排演期间,演员、编导、辅导老师各尽其责,一刻也不敢松懈。
“对盲人而言,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摸’。”管乐团的甘洲老师称,孩子们看不见,老师讲得再仔细,他们也无法完全理解和领会。于是,老师们便发明了“摸”“说”教学法。比如,教孩子吹单簧管时,自己先在单簧管上摆好正确的手势,然后让孩子触摸自己的手型,孩子一边摸,他一边讲,往往一个音符就要学好几堂课。“一堂课下来,口干舌燥,手酸背痛,润喉糖一颗接一颗地吃。”甘洲说。
通过不断练习,孩子们逐渐适应了寒冷的演奏环境,联排表现一次比一次好,多次得到导演组和专业老师的肯定。3月4日晚,北京夜温大约在1℃左右,扬帆管乐团47位乐手奏响了《未来赞美诗》。这是一群看不见光明的孩子,年龄最小的仅10岁,但全国乃至全球的观众,感受到了一场视觉加听觉的盛宴。
“音乐改变了视障孩子们,他们变得阳光自信,变得热情开朗。”李龙梅说,特殊教育不仅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更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这些视障孩子需要发自内心的关爱,需要社会搭建平台,为他们打开心灵的窗户,帮他们“挺起胸膛朝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