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前栽植“摇钱树”,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务工项目
江苏滨海5000多名农民工实现就地就业
本报讯 (记者王伟 通讯员刘义昂)“镇工会动员参加草柳编织培训,我学会了这项技术,不愁外出打工,门前就有了‘摇钱树’。”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正红镇的张菊花原本在外地上班,受疫情影响滞留在家。这两个月,她编织草柳制品260件(套),月收入5000元左右。
不少农民工因为疫情无法外出就业,为此,滨海县总工会今年2月出台《关于促进滞留农民工就地就业的实施意见》,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引导农民工参与本镇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农副产品深加工,发展规模养殖业、编织草柳产品等,促进农民工尽快就业。
“提升职业技能,是促进农民工就地就业的有力保障。”滨海县总工会副主席徐立才介绍,县总迅速制定了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师资力量,确定参训人员名单,采用“短、平、快”方法进行培训。“短”,培训时间5~7天;“平”,强调实用性,力求立竿见影;“快”,在1个月内完成滞留农民工培训任务。
通榆镇滞留农民工陈红英,通过培训学会了厨师手艺,和另外两人合伙开起了小饭店。为拓展业务,还提供家宴服务,仅3月每人收入就达6000余元;滨淮镇是何首乌种植专业村,镇工会组织滞留农民工对何首乌进行深加工,生产首乌片、首乌粉等4个系列产品,促进187名滞留在家的农民工就地就业。
“美化村容村貌,开展环境治理也是解决滞留在家农民工就业的一个途径。”陈涛镇总工会主席赵之易说,目前,全镇有16个河道疏浚工程,镇工会与工程主办方村党总支或村委会沟通协调,在同等价格、质量、进度的情况下,优先让各个村(社区)工会主席承包,13个村(社区)工会共组织1700余名滞留农民工参加施工。
滨海县总倡导全县工会多渠道融通资金,帮助滞留农民工解决新上项目资金不足的困难。天场镇滞留农民工尹恒壮发展规模养鸡,缺少启动资金。镇工会组织4名有担保能力的工会干部为其担保贷款20万元,使他很快购进了6000余只苗鸡饲养,实现了自主就业。
据滨海县总工会副主席赵建友介绍,开展促进滞留农民工就地就业活动以来,实用技能培训2136人次,融通启动资金400余万元,开发46个务工项目,促进5475名滞留农民工就地就业,有效化解了疫情造成的就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