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我在我思】做流调员的“战友”,与病毒和时间赛跑
“每天深夜,我一定要等到最后一个队员回来才去休息……”
近日,工人日报客户端推出一期视频节目,聚焦一线流调员的工作。在录制过程中,北京市东城区疾控中心现场流调组组长翟力军——这个身体结实的爷们儿,几度哽咽,泪水在镜片后打转。他的情绪感染了在场的每个人,作为记者的我,眼睛也忍不住湿润了。
今年3月中旬至4月初,东城区面临新一轮疫情挑战。翟力军率领一线流调队伍,忙碌了一个又一个日夜。我们与新冠病毒正在进行一场持久的微观战争,奔忙在一线的流调队员,和在战场上冲锋的战士无异,唯有他们的高效流调与快速反应,才能为诸多市民争取到时间、争取到安全。
1998年出生的流调队员周川人,向我讲起她和同事遇到的最棘手的一个流调案例——一位老人讲起自己的活动轨迹,只有一句“在小区附近一家主食食堂吃了一碗面”。流调队员们要根据这极其有限的信息,反复问询,一帧一帧地看监控,仔细查交易记录,不遗漏任何一个风险点位,尽最大努力完整地调查出每一个病例的活动轨迹,然后判定出密接、次密接、同时空伴随者等,为后续的防控打下坚实基础。
采访过程中,我第一次了解到,很多时候,流调工作的主要“拦路虎”之一,是病例不能或不愿准确、坦诚地提供自己完整的活动轨迹。而一些人不遵守进出公共场所扫码等防疫规定,会让流调队员们的工作难上加难。最艰难的时候,他们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72个小时内仅睡了三四个小时。
于无声处,看不到的地方,流调员们默默地在与病毒和时间赛跑,捍卫着我们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某种角度上说,防疫工作与流调任务,并非他们的“专属责任”。作为普通民众,每一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还记得2020年登上热搜的北京“西城大爷”吗?他凭借网友口中的“超强记忆力”配合流调工作,及时、完整地回忆起自己时间跨度较大的活动轨迹。事后,“西城大爷”还透露了一个关键信息:所到之处,他都会打开健康宝主动扫码。这为当时该区乃至全市的疫情防控做出了“教科书式”的示范。
开展流调工作的每个深夜,翟力军之所以会等最后一个队员回来,是因为他承受着两方面的压力:担心流调工作有疏漏,更担心队员的安全。这些公众眼中的“大白”既是冒着感染风险工作的同事,也是普通家庭里的父母子女。
他们的职业精神令人尊敬,但在跑赢病毒、跑赢时间的过程中,每个人其实也可以有更多、更大的作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每一天里,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严格遵守防疫要求,扫码时少一点“虚晃一枪”,外出时注意佩戴口罩、注意保持社交距离,那么当疫情真正来袭时,流调员就会少流些汗,少一些生命安全的威胁,他们的流调工作也会更高效。
比如,接到流调电话后,及时、如实说明活动轨迹,少遗漏一个点,流调员或许就能节省几个小时的现场流调工作量;再如,注意留存手机支付信息、消费小票、订单记录、外出就餐或交通工具发票等,也可以让流调员少耗费一些心力去走街串巷核查、去不断推理印证。
跑赢病毒、跑赢时间,不能让流调员总在独自承担、“单打独斗”,每一个公众其实都可以成为他们的强大后盾,减轻他们的负重,也为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增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