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运动员学生”常有,“学生运动员”不常有
“运动员学生”的身份首先是运动员,大学生身份更像是锦上添花;“学生运动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运动员只是其特长的一个延伸。从体育教育的角度看,后者或许更能体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优秀运动员被保送上大学,早就不算新鲜事了,但樊振东去上海交大读书,还是被顶上了热搜。
君不见,热搜评论区变成了大型P图现场——背着书包、吃着鸡蛋灌饼的樊振东昂首迈进交大校园。原来,樊振东是鸡蛋灌饼的忠实粉丝,而上海交大的鸡蛋灌饼是出了名的好吃。
也不乏替樊振东操心的:“作业谁做?”“这学校不好毕业,姚明好像读了7年”……
虽然是调侃,但看得出网友依然是善意的。和樊振东相比,同一时间被公示的另一些运动员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在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公布的这份873人保送名单中,足球运动员人数最多,共有145人,其中男足运动员87名、女足运动员58名。
优秀女足选手被保送,网友没意见,但男足被保送这么多人,有些网友就不淡定了,评论区里各种说法都有。
其实,这是有点“冤枉”男足运动员了。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六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的意见》,足球、篮球、排球项目运动员在运动成绩认定方面,只要被授予“运动健将”称号,即具备保送资格。
而取得“运动健将”称号,途径有很多,包括中超、足协杯、中甲、中乙联赛取得相应名次,都可以获得相关资格。故此,数量众多的新老国脚成为大学生,符合规定。
要我看,包括奥运冠军在内的优秀运动员,被保送上大学,只要符合相应规定,就无可厚非。
从运动员角度讲,这解决了退役选手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可安心投入训练比赛,更好地为国争光;从高校角度,则释放了教育的多元评价价值观——数学好、物理好是人才,音乐好、体育好也是人才。
优秀运动员被保送上大学,作为高校自主招生的一种方式,也能带动全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非但不是挤占教育资源,反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当然,高校在“宽进”的同时,还要做好“严出”。不能因为“运动员学生”身份特殊,就降低对他们的学业要求,要把好培养关、毕业关、人才质量关。而“运动员学生”们也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千万不要再出现“自己都不知道该读几年级”那样的尴尬了。
对于中国的体教融合而言,其实最理想的状态是:“运动员学生”固然可以有,“学生运动员”则更需要,甚至必须有。
“运动员学生”和“学生运动员”,变化的似乎只是词序,但意义大不同。“运动员学生”的身份首先是运动员,大学生身份更像是锦上添花;“学生运动员”的身份首先是学生,运动员只是其特长的一个延伸。从体育教育的角度看,后者或许更能体现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这些年,中国优秀的“运动员学生”常有,而名头响亮的“学生运动员”却不多。去年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成为“全国跑得最快的副教授” (苏炳添系暨南大学2017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后任该校体育学院副教授)一度刷屏,上海交通大学也曾在微博上接连祝贺校友汪顺、陈梦、孙颖莎、许昕、马龙夺金。
听起来都挺美,但要说这些奥运冠军和奖牌选手是相关大学培养的,还是有点不那么理直气壮。究其实,他们还是“运动员学生”,而不是“学生运动员”。
我国竞技体育有其自身特点,这些年更注重举国体制、独立管理;而学校体育属于国民教育体系,以提升学生体质为导向,二者的目标、导向、考核、要素配置都存在差异,这是导致“学生运动员”常有,“运动员学生”不常有的主要原因。
但从发展看,体教融合就是要消除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两个系统之间的壁垒和障碍,促进体育要素的流动与配置,服务更多元的体育目标。
名气最大的“运动员学生”姚明曾说过:“未来中国高水平运动员多数会出自校园,这不是大家认同不认同的问题,而是客观发展的规律。”但愿他的预言尽快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