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职业病诊断难的“权益伤口”如何缝合
据中新网报道,4月25日,中国疾控中心职业卫生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职业病诊断难在对患病劳动者劳动关系的确认,以及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疾病因果关系的判断。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修订了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尽最大的可能方便病人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职业病从认定到理赔往往耗时颇多,有些劳动者即使走完全部程序,仍无法获得相应赔偿。这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对尘肺病的鉴定和诊断,因为劳动者流动性大,而尘肺病潜伏期长。
某种角度上,职业病认定难,理赔更难,成了劳动权益保障的痛点堵点,甚至成了久治不愈的“权益伤口”。这当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不少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往往在发病之前,在多个用人单位工作过,有时并没有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于是到职业病诊断的时候,便无法证明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也无法证明其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再如,法律程序烦琐、用人单位恶意拖延时间,等等。
让职业病维权便捷、高效一些,降低相关劳动者的维权成本,提高劳动仲裁效率等现实问题的解决,需要制度先行,需要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去实现。
职业病防治法最近两次的修改,在职业病诊断方面建立了相应的制度,有助于解决职业病诊断难问题。比如,取消了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行政审批,并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规范管理;明确了职业病诊断办理的时限,大大缩短了职业病鉴定办理的时间等。这是对劳动者权益的关照,也是相关部门应尽的责任。
还应看到,遭遇职业病的劳动者多是权益得不到有力保护的农民工,他们在身患职业病后,还可能遭到用人单位的“抛弃”,这对他们及其家庭来说无异于二次伤害。从这个角度来说,破解职业病诊断难,也是在补齐权益保护的短板。
化解职业病诊断难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相关部门还需持续关注、作为,继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简化流程,降低劳动者维权成本,积极推进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便利化,要敦促各地、各单位严格落实相关规定,进一步筑牢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