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水准职业教育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开始实施,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并且要“协调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范围也扩大到了本科层次。这为职业教育向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春天。
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已经走过百年。1918年,中华职业学校创立,而今天,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校园内,创始人黄炎培先生的雕像边,石头上刻着“敬业乐群”。职业教育不只是授人以技能,更要培养劳动者的爱国担当和工匠精神。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工业“一穷二白”到“世界最全”,离不开一代代职教人的诲人不倦,他们将“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理念如火种般师徒相传,他们培养出来的一代代大国工匠,矢志技能报国,将工业星星之火点燃燎原,也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而今,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促进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更需要高水准的职业教育。
我国拥有世界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超过1万所,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目共睹。
但不可否认的是,职业教育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并不高。家长们之所以恐惧“职教分流”,一方面是因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还存在偏差和误区,认为其是“低人一等”,认为职业教育是差生的选择,选择了职业教育就与大学无缘,“学而优则仕”和“一考定乾坤”的想法仍在。另一方面,有的家长看到,一些技术工人收入有限,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比不上“白领”,因此不愿意让孩子走技能路线。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部分职业院校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确实有待提升,办学定位不够准确、办学理念相对滞后、学风校风有待塑造、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技能教育和培训存在“皮毛化”“小儿科化”现象。此外,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低,升学路径较窄,而用人单位学历门槛高,一些优秀的技术工人受学历影响,没有办法走进现代大企业的大门。
如果说,职业教育只是差生的选择,学生在职业院校里学不到社会认可的技能,那么,职业教育如何去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呢?
职业教育要成为有志趣者的选择,鼓励有志趣于相应技能的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教育,不能靠强制按比例“划线”分流,而要通过打造高水准职业教育来实现。这是因为,未来的智能化生产和现代服务业需要的不是简单劳动力,而是热爱本职工作、热衷钻研技能、乐于回报社会的高素质高技能劳动者。
高水准的职业教育,不仅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学生拥有企业和社会认可的职业技能,让职教生得到更多社会认可,更要善于全面育人,培养未来高技能劳动者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提升综合素养,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还要为他们的未来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从更具前景的工作岗位到更多的学业晋升空间,助力他们实现人生梦想。
对此,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采取了不少实招和具体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明确国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学习成果的认证和转换机制;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用人单位不得设置妨碍职业学校毕业生平等就业、公平竞争的报考、录用、聘用条件;明确对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多项优惠和激励措施等等。
这些举措有创新、有突破,更加灵活和开放。当然,落细落实各项举措和要求,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应该加快进行相关配套法规和制度的建设,加大投入和保障,把更多的社会责任担负起来,使《职业教育法》真正落地生根,使更多的技术工人成为高技能工匠、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建设技能型社会注入更多的力量。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高低,不仅反映着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水平,也影响着劳动者队伍的素质水平,高水准职业教育带来高素质劳动者大军,将为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强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