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成功出圈,是因为做对了什么?
据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6月11日是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各地开展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获得广泛关注。
一个遗字,不仅体现了珍贵,也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历史距离感。在有些人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但毕竟时间上有些久远了,容易与时代脱节。这确实是当下非遗传承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为此,当前舆论场有“放下来”和“养起来”两种观点。所谓“放下来”,就是任由风浪起,不管不问;所谓“养起来”,就是财政埋单,供少数人自娱自乐,或者放在博物馆里展览。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扬州在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举办了“扬州好运集”非遗市集。期间,看非遗、赏技艺、买文创,年轻人玩得不亦乐乎。放眼全国,在网络平台看非遗纪录片、看电视听专家讲非遗知识、在电商平台购非遗好物……这个周末,非遗简直火出了圈。
非遗如此出圈,是因为做对了什么?
概而论之,不外乎是抓住了年轻人,顺应了市场,融入了创新。这也给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首先,文化必须要有群体支撑,任何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如果失去了年轻人,便很有可能会失去未来。传统文化中有历史渊源,但并不是只属于过去。年轻人有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文化心理和消费习惯,但这不代表他们就不喜欢传统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抓住年轻人的心,而不是责怪他们为什么不感兴趣。正如“非遗进校园”,进当然需要,但怎么进应该先考虑清楚,能不能懂年轻人更加重要。
其次,非遗传承要把好市场的脉。时下,不少非遗陷入曲高和寡,乃至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文化不能一味逢迎市场,但也不能一味排斥市场。还原到历史场景中,今天的非遗很多都是当年的流行。所以,非遗只有学会拥抱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文化功能。如今,非遗对应的消费场景发生了变化,这就更需要把握市场潮流,重造消费场景。一旦对市场、对消费者有更清晰、精准的判断,非遗成为新的流行,并非难事。
再有,非遗同样要在创新方面有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都有创新的基因,留存下来的非遗,哪一个不是当年创新的翘楚?不能把非遗简单理解为老古董,不能以保持原汁原味为由拒绝创新,而是要走好创新发展的道路。现实中,不少非遗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探索新表达、新形式,借力新渠道、新载体,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找到了新的活法。这样的经验和做法值得点赞、学习。
一些非遗成功出圈是因为做对了什么?“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或许这便是密码和答案。坚定不移走下去,非遗出圈就不只两三天,而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