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6月22日 星期一

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让大量自动化机器作为不同组件进行无缝协同作业——

建设工地变身“3D打印机”

本报记者 吴铎思 本报通讯员 邱澎波
《工人日报》(2022年06月22日 07版)

距中吉边境不到50公里的新疆阿克苏地区大石峡河谷,盘山路上施工车辆穿梭往来,山谷内机器轰鸣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

正在建设中的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属于国家172项重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走进施工现场,便利的电网、通信网,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周遭的荒山戈壁形成鲜明反差,更令人惊叹的是随着工程智慧云平台的推出,项目建设将实现无人驾驶、无人碾压、智能温控、虚拟仿真,大石峡水利枢纽或将成为全球最大“3D打印”工程。

将实现“3D打印”智能控制

作为世界最高混凝土面板坝,工程所在地属于地震多发区,施工过程各项技术参数控制仅依靠人工决策与操作,已经无法满足工程建造的要求。

“3D打印”技术在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应用,是通过工程智慧云平台将大坝“分解”,切片成很多不同的建设步骤,一层层地完成作业,一步步从整体上实现3D打印的效果,实现工程建设尤其是大坝填筑过程的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

大石峡项目公司科技管理部部长王峰斌介绍,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智慧管理云平台是在传统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虚拟仿真等先进技术,开发覆盖工程建设管理、大坝智能施工等八大核心业务的应用大系统,自动、远程、移动、便捷的管理与控制技术,将实现“3D打印”智能控制。

附加质量法提供快速无损检测

工程智慧云平台运用后,装卸卡车可以实现无人驾驶,全自动地把填筑料运到坝址并卸料,之后无人驾驶的推土机、压路机把料摊铺平进行碾压作业,这一过程中,还需要对填筑坝体质量进行实时监测。

在堆石坝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大坝填筑质量,根据堆石坝填筑规范的要求,需要对填筑坝体施工质量进行原位实时检测。过去传统的方法是进行人工挖坑密度试验,但该方法检测效率低、代表性差且具有破坏性。

“随着填筑土料图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区块链技术的运用,大坝填筑可以实现自动化,附加质量法可以对大坝填筑质量进行智能控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祖煜在大石峡项目现场考察时,对项目质量控制提出专业建议。

“附加质量法是一种智能化监测手段,目前已经在大坝填筑中得到运用。”中国能建葛洲坝三公司大石峡Ⅰ标项目负责人李东飞介绍说,附加质量法可代替超过60%的坑检量,能够减少50%以上检测时间,为“3D打印”提供快速无损检测。

智能温控系统保障防渗体系安全

除了大坝填筑采用智能精细化控制外,长176米、宽15米、高50米的高趾墩混凝土浇筑,高寒、高海拔和高地震烈度地区面板防渗体系,对混凝土温度控制要求异常严格。

“为了防止混凝土出现表面裂缝,必须严格控制高趾墩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温控技术要求中指出,任何季节的混凝土内外温差均应控制在15℃~20℃的范围内。”该项目总工程师陈松介绍说。

在传统温控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人工对冷却水管进行流量调节,往往由于调节滞后、人为操作失误和流量检测不准等问题造成温控效果不佳。“智能温控系统是以通断法冷却通水智能控制系统V4.0版为核心,对混凝土内部温度进行实时测控,使混凝土温度满足温控技术要求。‘通断法冷却通水智能控制系统’是由中国能建自主立项,在锦屏一级、大藤峡船闸进行了现场应用,稳定可靠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陈松表示。

随着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智能技术的深入推进,大量的自动化机器作为不同的组件无缝地协同工作,整个建设工地将变成一台巨大“3D打印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