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探索矿山治理新实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黑色矿山的绿色“蝶变”
内蒙古扎赉诺尔露天煤矿历经百年开采,累计采煤约5200万吨,却因常年开采形成了一个硕大的坑洞——矿坑面积约500公顷,采坑周边堆砌成多个排土场,总占地面积1276公顷,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人造天坑”。
经过治理,矿区实现了绿色“蝶变”。内蒙古自治区探索矿山治理新实践,让曾经生态遭到破坏的矿区,获得了新的发展希望。
“人造天坑”重焕生机
“绝大部分土壤已演变为粉状的白碣土和煤矸土,这样的土质无法种植植物,是人们常说的生土,恢复草原生态不容易。”曾有环境治理专家这样评价。
对于扎赉诺尔露天煤矿这一“人造天坑”,内蒙古满洲里市与扎赉诺尔区两级政府一直在开展生态治理工作,但因现场地质环境复杂,导致修复难度过大。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蒙草公司)形象地称之为:“火焰山”“流沙河”“水帘洞”。
“火焰山”是指明火燃烧区。由于气候、地层压力及煤质的原因,煤矿容易发生煤层自燃。扎赉诺尔部分原始裸露煤层已自燃百年有余,消耗了大量优质能源并产生有害气体,导致土地无法利用;“流沙河”是指地质蠕动区。采矿后的采空区由于力的不平衡,造成地质内部蠕动,表层附有煤矸土的地面松动位移。且掘矿排弃物在矿区周边形成多个排土场,排土场中的白碣土、煤矸石等松散堆积,易导致自然灾害;“水帘洞”是指底部渗水区。开采破坏了地表及地下水系统,于煤层底部形成深达十几米水面及渗水层,易造成煤矿坑沉降崩塌。
蒙草公司品牌总监陈睿珏说,蒙草生态公司采用“地形整理—植物配置—测土配方施肥—渗水再利用—基础设施修建”综合性治理方案,对露天煤矿土壤、边坡、地下水、生态等进行重点治理和修复,经过两年多的精准修复,露天矿坑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目前种植植物已由最初的10余种增加到现在的70余种。
因为扎赉诺尔露天矿区的生态逐步修复,扎赉诺尔区凭着地处呼伦贝尔大草原和邻近呼伦湖的天然优势,向全域旅游转型。
“乌金”变“绿金”
盛夏时节,草长莺飞。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一处采煤沉陷区,112万块深蓝色光伏板疏密有致地铺就在起伏的土地上,在阳光照耀下蔚为壮观。
这座年发电量9亿度的光伏发电基地,位于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布尔台煤矿矿区,光伏发电基地所处区域已产出过1.75亿吨煤炭。多年来,煤炭开采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持续稳定的能源保障,但同时形成采煤沉陷区,对地表环境和周边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布尔台沉陷区是公司最大的集中连片采煤沉陷区,以生态恢复为主的矿山治理一直在做,但单一的生态修复无法发挥经济价值、发展富民产业。我们一直在考虑怎么更好平衡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能源神东煤炭集团生态环境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李强说。
曾经荒凉的采煤沉陷区,有了因地制宜建起的新产业,也有了发展的希望。今年56岁的郭军住在布尔台煤矿附近的村庄。郭军过去外出打工,如今他在家门口就能挣到可观的收入。“我们参与搭光伏板,还在光伏板周围种草、种树、浇水、平整土地,每天工资220元左右,我去年挣了4万多元。”他说。
“‘生态+光伏’的方式是矿山治理的新实践。”李强说,过去矿山治理多以实现生态价值为出发点,而这次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了。
据了解,拥有丰富太阳能资源的内蒙古,2020年出台政策,支持在采煤沉陷区建设光伏电站。内蒙古还提出争取“十四五”期间,新能源项目新增并网规模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到“十四五”末,内蒙古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力争超过1亿千瓦。
打造绿色矿山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白音华海州露天煤矿有限公司,2021年对已恢复植被的排土场再次进行升级改造,对已治理完成的坡面和平台进行削坡整形,坚持“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林则林”的原则,按照“乔灌草”合理搭配、因地制宜的方式,重新复垦绿化,撒播适合当地生长环境的混合草籽,铺设灌溉管路,配套设置时控区域自动化微喷系统,建设木栈道、安设遮雨棚,并对排土场道路进行进一步硬化。
如今,矿区内白桦、丁香、沙棘、山杏等20余种树木郁郁葱葱,截至目前,内蒙古白音华海州露天煤矿有限公司完成矿区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绿化面积729公顷,累计投入资金6.4亿元。据了解,锡林郭勒盟2021年投入16.1亿元治理在期矿山55.8平方公里,7家矿山列入全盟首批绿色矿山示范项目,16家矿山通过绿色矿山第三方评估。投入超2亿元治理历史遗留无主废弃采坑40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