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边境幸福生活的守望
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纸短情长,一来一往的书信传遍阿佤山,十里八村的佤族群众欢聚在一起,敲响木鼓,唱起了《阿佤人民唱新歌》。
本报记者日前走访发现,边境美丽乡村依托旅游资源“蝶变”,给村民带来好日子。
美丽乡村的好日子
在沧源县糯良乡班鸽自然村,鲜花树林栈道,小桥流水人家,峡谷间,一幅田园画卷徐徐展开。得益于沧源崖画、沧源天坑、佤族司岗里溶洞等旅游资源,去年底,沧源县启动世界佤乡乡村振兴产业示范项目,以文化旅游推进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
沧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田国荣介绍,项目以田园综合体为抓手,按“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作,村民们不仅有了每年每亩800元的土地流转收入,还被合作社返聘回来田里务工,有了务工费,同时还在自家庭院里自主创业,销售佤族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此外,企业还设置了10个班组就业岗位,包括观光车驾驶员、票务员、保安等,保证每户人家至少有一个人有稳定就业岗位。
如今,48岁的钟艾老当上了观光车驾驶员,载着游客穿梭在如画般的风景里。“我是持证上岗,开一天车有100元的收入。”钟艾老说,今年2月,他到昆明培训了半个月车辆驾驶,合作社承担所有的学费。“加上妻子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每年一家人的收入有5万余元,往后的日子有奔头。”钟艾老说。
守护群众的巡边人
距离沧源县班洪边境派出所忙莱警务室约14公里处的一条便道,民警杨飞一眼就在杂草丛中看到了牛的脚印。他告诉记者,巡逻人员曾在此查获了从境外进入公坎村的6头牛。
杨飞穿上防刺服,带上执法记录仪,负重5公斤前往边境线巡逻。山谷间,便道沿着斜坡往原始森林中延伸,约20厘米宽的山路很滑,杨飞不时会被草丛中的树干绊到脚。“一趟下来要走两个半小时。”
杨飞巡逻的目的地是中缅160界桩,那里是一条动物廊道,为了不影响动物的迁徙,保护生物多样性,廊道没有设置物防技防措施,只能靠人巡逻防止走私偷渡。此前,杨飞巡逻时还碰到过大黑熊、麂子、金钱豹,“遇到野生动物时还是很害怕的,只能躲着走,平时眼睛看远点,多观察情况。”
沧源县委书记唐兴平介绍,沧源县建成抵边警务室、联防所等物防设施,布设技防点位,每日投入近万人,实行24小时定点值守和巡逻,“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构筑了“三防”一体的边境安全“铜墙铁壁”。
坐落边疆的水电站
进入位于临沧澜沧江上的大朝山水电站生产区,在离地面160多米的工作台,电气二级专工王学文正逐个检查着水轮机的运行工况。
就在4月底,大朝山水电站完成了一台水轮机转轮改造。“一共有6台水轮机转轮需要改造,全部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王学文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组建了水轮发电机动态数据监测与分析课题小组,对水机设备运行参数进行长时间跟踪和分析,学习和总结新材料、新方法的应用,为下一台水轮机转轮改造提供完善建议。
大朝山水电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杨登华介绍,公司以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导向开展劳动竞赛,在比赛中发现人才,通过劳模工作室传帮带对其重点培养,提升业务能力、技术能力,形成人才梯队。
“师带徒、业务技能管理技能培训、岗位劳动竞赛、岗位交流‘四部曲’演奏‘产改’乐章。”杨登华说,目前水电站累计发电量达1270亿千瓦时,没有出现安全事故,同时带动了边疆乡镇的经济发展。
据了解,大朝山水电站为附近的村民提供了100余个后勤岗位、150余个维护岗位,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近90公里的进厂公路带动了周边的农产品运输,当地群众还建起了茶厂、砖厂、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