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持续推动“产改”往深里走、往实里抓、往细处做——
【推进“产改”进行时】打破“天花板”告别“玻璃门” 产业工人迈入“宽广跑道”
“目前在金川集团,一线产业工人已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和广阔基础,仅今年就有1430名产业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共同参与381个集团科研攻关项目,参与人数首次超过工程技术人员……”说起企业得益于全国第一批“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单位先行先试的综合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一线产业工人跃上创新前沿,金川集团负责人很欣慰。
金川集团是采、选、冶、化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中国的9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
发生在金川集团的“产改”故事,也是甘肃省精心组织、协同推进,全面开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升年”行动的缩影。通过聚焦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目标措施,甘肃持续推动改革往深里走、往实里抓、往细处做,为产业工人的成长成才、职业发展、生活幸福铺设了“宽广跑道”。
工匠持股,领衔创办“小巨人企业”
在传统印象中,一线技术工人在小发明、小革新上有优势,但要想进入企业创新驱动的“第一阵营”,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却会受到岗位、身份、待遇、评审等诸多限制,但在如今的金川集团公司,“玻璃门”被统统打破——
在“揭榜挂帅”选聘科研课题负责人中,不设门槛、不问身份,推出科技创新成果和专利利润分成办法,提取专利营销利润的20%奖励发明人员,激发了产业工人参与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探索科技成果入股机制,支持一线技术工人领衔创办“小巨人企业”。
“去年9月正式挂牌,仅仅10个月时间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利润破百万元。”回顾一年来的变化,杨秉松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
杨秉松曾是金川集团的一名普通仪表工,经过30年的持续钻研,成长为仪器仪表专业的技术领军人才,“破格”进入金川集团镍钴研究设计院——这里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随着“杨秉松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他带领仅有4人的团队研发出有色行业急需的耐高温传感器等80余种特种仪表。2021年,在甘肃省总工会、甘肃省职工技术协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杨秉松领衔成立“金仪求精”劳模工匠创新联盟,邀请国内顶尖的院士专家合作,冲刺“卡脖子”的行业难题,形成系列化、定制化的独家高端产品,成为仪器仪表高新技术的“小巨人企业”。
“按照专利营销利润20%的奖励政策,我们可以‘躺平’了,但是现在遇上了‘产改’的好时代,我们可以跑得更快、冲得更远……”杨秉松说。
2021年9月17日,甘肃金川智慧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宣告成立。这个企业“混合”了国有资产、工匠团队、社会资本,年过50的杨秉松担任企业副董事长、技术总监,开始人生的第一次创业。如今,他不仅要在实验室里搞科研,还走南闯北直接参与商务洽谈,在全国各大有色冶金企业“布局”营销网络。
杨秉松的改变,不仅是金川集团“产改”试点的成果,也是甘肃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创新激励机制,打破产业工人职业转换、岗位调整、职位晋级的限制,畅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渠道,持续优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大环境”的随影。
提升职业“含金量”,好工人享受好待遇
以往,一线技术工人成为高级技师,就到了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职称评定、工资收入、福利待遇都会受到诸多限制。
2018年底,甘肃在全国率先出台《甘肃省特殊人才职称特殊评价暂行办法》,采取“一人一事、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式,为一线技术工人开辟职称晋升的“绿色通道”。一年后,曾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的甘肃酒钢集团能源中心焊接指导、首席技师杜钧,通过了甘肃省正高级工程师的评审,成为第一位名副其实的“工人教授”。
2022年初,酒钢集团将杜钧等13名来自生产一线技术工人聘为首席技师。与杜钧他们一起受聘的,还有15名首席工程师和6名首席主管。这意味着,作为正高级工程师、首席技师的杜钧,获得了更多的津贴和年薪。
在甘肃,杜钧不是唯一的幸运者。2021年,随着甘肃《关于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全省已有218名一线技术工人通过“绿色通道”获得高级职称。潘从明、张自飞、阙卫平、邹斌等14名劳模工匠陆续通过了正高级工程师的评审, 柴国梁等200多位优秀产业工人获评高级工程师。
2021年8月,经甘肃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定,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王多明、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高级技师、正高级工程师潘从明被遴选为全省拔尖领军人才。此后,又有9名生产一线技术工人被遴选入领军人才。一线技术工人成为受到社会尊重和羡慕的职业,不仅在工资单上有一长串令人羡慕的津贴、补贴,还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方面和第一流的专家学者、教授高工们享受同等待遇。
甘肃还持续深化职业资格改革,完善产业工人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开展技能等级自主评价、社会化评价和专项考核,突出企业在技能人才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授权35户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17.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到41.4万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成为工业强省、产业兴省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
“宽广跑道”也是奋进的赛道
如今在甘肃,各级党委政府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纳入议事日程,定期研究推动解决改革相关问题的制度机制,为“产改”工作顺利推进创造有利条件,让产业工人迈入“宽广跑道”。
近日,甘肃省教育厅决定,从今年8月开始,对产业工人量身定制“学历提升通道”,实行普通高等学校高职(专科)升本科考试招生“单考单招”,对优秀技能人才免试入学、入学不脱岗。
甘肃省人社厅聚焦培养造就更多的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着力打造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高质量平台,建成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4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2个,建成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5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07个,支出培训补贴1.6亿多元,支持企业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甘肃省政府国资委指导督促省属企业分类组织开展各类技术技能提升培训,进一步拓展产业工人培养手段,建立起与岗位需求、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培养体系。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充分发挥陇原工匠培训基地作用,建立健全校企联合技能培训机制,加快发展职业高等教育,加大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
“宽广跑道”也是奋进的赛道,通过持续开展“建功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全年举办市州级以上各类技能大赛520项,开展各类劳动竞赛2596项,2项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被列为“十四五”全国引领性劳动竞赛项目,技能大赛的“甘肃模式”赛出了67名 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51名 “甘肃省技术能手”、11516名“甘肃省技术标兵”。
甘肃省总工会深入实施班组创新、劳模创新、创新激励行动,全省各级各类创新型班组达到1853个、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1017个。去年以来,完成技术创新项目7650项,共创造经济效益20.99亿元,培养各类人才1.89万人。
甘肃省“产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包俊宗表示,将通过建立“产改”工作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断加强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制度建设,推动成员单位出台有利于产业工人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