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式服务解决务工者和企业“两头难”
本报记者 邹明强 本报通讯员 李尚菲 赵德敏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15日 07版)
7月10日,湖北省十堰市十堰市郧阳区谭山镇白龙庙村炳松汽车零部件公司生产车间内,伴随着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裁剪、缝纫、上拉链……工人们正熟练地制作汽车坐垫。这些一年前还在广州、深圳等地打拼的务工者,现在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当地就业市场面临着双重考验:一方面政府大力招商引资,企业却招不来合适的工人;另一方面务工者背井离乡外出,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为此,十堰市郧阳区谭山镇积极探索“党建+劳务”模式,通过订单式服务,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解决务工者和企业“两头难”。为支持农户稳岗就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当地还引进汽车坐垫厂、玩具厂、袜厂,在搬迁扶贫集中安置点建车间。
“我们特意安排一名党员干部专门负责剩余劳动力统计工作,按照村民就业意愿,与相关企业对接,并带领他们到企业现场观摩和培训,同时还及时关注农民工工资结算进度,积极与企业协调。”十堰市郧阳区谭山镇金家村书记石新国说,“现在,不仅村民们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基层党组织的力量也更加强劲了。”
“我去广东打工,一个月挣不了多少钱,娃娃一年也只能见一面。”问起以前的务工情况,35岁的王大姐满是心酸。后来,她经介绍在镇上的汽车坐垫厂工作,一天8个小时,一个月能挣4000元,厂里的托幼班还能帮着照看孩子,现在别提多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