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一

哈尔滨电机厂线圈分厂发挥典型的“头雁效应”,引领带动更多职工成长成才——

从“头雁”引领到“阵雁”齐飞

本报记者 张世光 本报实习生 王乾志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20日 02版)

阅读提示

如何让老师傅愿意传承绝活,年轻人乐于学习成长?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线圈分厂成立技师工作室,通过举办业务交流活动、“攻关项目”上墙揭榜,营造自学、分享、共同提高的氛围,帮助更多职工成长为高技能人才。

 

站在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线圈分厂的一个由车间改造的培训教室里,一抬头就能发现一组排成“人”字形的大雁玩偶阵列。

“我们打造并利用‘大雁文化’,让更多职工成长为高技能人才,通过发挥‘头雁效应’,形成‘阵雁齐飞’的效果,打造一支有传承、有发展、懂技术、会创新的产业工人队伍。”哈尔滨电机厂线圈分厂党总支副书记、工会主席矫建伟告诉记者。

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

张金柱,哈电集团的名人,在他身上有不少传说。例如,一台从法国进口的成型机“病了”,造成线圈分厂在造5条水电定子线圈重点生产线成型工序全部停产。供应企业的工程师提出更换一条价值13万元的进口电缆。张金柱几经琢磨,用半根大头针解决了问题。

多年来,张金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等荣誉。成名后,无论是他本人还是线圈分厂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张金柱退休后,企业遇到技术难题怎么办?如何才能把他头脑里的各种经验、办法都保留下来,以便在更长的时间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鼓励、支持张金柱把自己的本领传授给更多的人,让一个人的能力‘裂变’为一个团队的能量。所以,这些年来,我们不断地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引导老师傅们带徒弟、编教材。”矫建伟介绍说,2012年6月,厂里成立线圈分厂技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通过这个平台,越来越多的职工可以得到老师傅们的“真传”,从而快速成长。

据统计,截至目前,经过工作室培训的职工,累计已有132人获得公司“一专多能”资质,10人晋升高级技师、32人晋升技师,55人晋升高级工。

从“一家独大”到一起共享

“多年前,有的老师傅可能会觉得‘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其实现在我们怕的不是徒弟们从自己这儿学走了什么,而是希望年轻人来学。”张金柱说,线圈制造行业保密性强,很多技术都是某个企业甚至个人独有。但在工作室里,只要年轻人想学,前辈们都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已举办培训班280余场、技术交流培训320余次。有一次,有年轻人想要研究西门子Smart-200控制器。得知情况后,桑国刚师傅就帮助他们搜集操作手册、软件、课程视频,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学习。

不仅如此,工作室的墙上还挂着各种“攻关项目书”。谁有能力谁就可以来“揭榜”,无论年龄与资历。

当“改造定子线棒直线胶化装置”项目被年轻人接下时,老师傅们采取“放手+紧盯”的方式支持他们。所谓“放手”,就是前期的选件、编程、安装、调试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年轻人进行。但每当进行到关键环节时,如上电之前或是遇到一些困难问题时,老师傅们则“紧盯”不放,甚至是上前协助。

“教学相长,帮助年轻人的过程也是我们焕发动力、不断学习的过程。”桑国刚说。

从一份工作到一生成长

每个月末,工作室会安排一次业务交流活动,给一些年轻人一显身手的机会。

29岁的马英文是一名维修电工,2015年加入工作室。前几年,当可编程控制器还没有被列入哈尔滨市职业技能大赛维修电工比赛项目时,厂里关于这个项目的培训就是由他来主讲的。

“我想锻炼一下自己,于是就主动申报了主讲。”在申报之后,马英文认真备课。不仅如此,他还负责给听课的学员出考题,检验大家的学习效果——被考的“学生”中不乏老前辈。

从一份工作到一生成长,像这样的自学、分享、共同提高的情况在工作室里已成常态。近年来,工作室还通过各种宣讲、培训、模拟考试等方式,引导年轻职工学习进步。

据介绍,工作室成立以来,成员累计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完成技术创新812项、海峡职工创新金奖1项、省市级创新奖5项。在榜样带动下,厂里职工中形成了不断学习、提高的氛围,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各种技能比赛中崭露头角。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