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要运动”到“会运动”,全民健身亟须科学指导
“运动处方”助力科学健身
近日,上海姑娘小吴为了减肥每天跳绳4000次左右,坚持一个月以后膝盖突然疼痛,就医后发现半月板和韧带都撕裂了。她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希望自己的案例能提醒健身爱好者科学锻炼,运动适量。”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比2014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健身锻炼,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有的因为锻炼不当适得其反,有的因为过度健身出现急性伤病,有的甚至遭遇生命危险……
业内专家呼吁,从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不仅需要人们“要运动”,更要“会运动”。而“运动处方”指导专家,正可以为健身爱好者提供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
运动不当危害不容小觑
“你这种情况属于急性肌肉拉伤,回家先休息一周。再锻炼时要适量,不能突然做大量运动。”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谢兴,接诊了一名因为在家跳操受伤的患者。5月以来,谢兴遇到了很多类似的患者,“他们年龄多在三十岁左右,身体机能开始下降,健身意愿特别积极,受伤多为肌肉拉伤和韧带损伤”。
在谢兴看来,最近流行的居家健身操看似轻松,但运动强度挺大的。尤其是很少参加体育锻炼的人,跳操前如果没有充分热身把身体打开,或者没能掌握好跳操的量和度,就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
健身的初衷是为了健康,但越来越多的人因为不科学的健身方法而遭遇伤病,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在谢兴所在运动医学科门诊接诊的患者中,运动员的数量很少,绝大多数(90%左右)都是健身爱好者。
近年来,长跑运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但谢兴坦言,马拉松并不适合所有的健身爱好者。
“健身最重要的是要强身健体,讲究科学方法,不能把健身当成竞技,一定要知己知彼、循序渐进,了解自己的身体机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掌握好锻炼的量,防止出现伤病。”谢兴建议。
科学健身亟须“私人订制”
如何尽量减少运动伤病的发生?多位专家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运动处方”既能帮助人们科学强身,又能减少不必要的伤病,是最值得推广的办法。
什么是运动处方?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副主任医师高璨解释,运动处方是由专业医师和运动指导人员根据病人身体状况,以处方的形式对其运动的强度、时间、方式、频次等内容进行指导,以帮助病人通过运动锻炼治疗疾病、改善健康水平。
今年63岁的袁小华长期患有糖尿病,去年9月,她在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处方门诊获得了自己的运动处方。经过血液、心电图、心肺功能等多项检测后,医生为她制定了针对性的运动计划,每天做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经过接近一年的治疗和锻炼,如今她的血糖在服药后已经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脂肪肝也消除了。
高璨告诉记者,在开出运动处方前,必须对人体机能进行必要的评估,了解患者的身体情况,筛查潜在的运动风险,特别是心肺系统、肢体功能,“比如膝关节,如果发现有问题,那就不适合爬山、跑步等运动,游泳和力量训练更加适合,帮助减少膝关节的磨损”。
完成风险评估后,运动处方师会根据评估结果和患者的运动爱好开出最后的运动处方,一般12周为一个周期。待完成一个周期后,患者可以再次复诊,评估运动处方的效果,进行适当的动态调整。
“运动处方融合了运动和医学,主要适用于慢性病治疗和运动锻炼指导,是体医结合的重要实践。”谢兴进一步解释说,推广运动处方不仅能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科学水平,减少运动损伤,更可以通过提升身体素质有效预防各类疾病,助力实现“治未病”。
“体医融合”仍待完善
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倡导主动健康意识,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集科学健身、运动营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为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高璨本科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在运动医学专业深造。“作为运动处方医生,不仅需要精通医学专业,也得熟悉运动知识,如运动生理、运动解剖、运动康复等”。
从人才培养机制看,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设置运动医学相关的课程,而体育院校又不具备运动医学的专业水平。“这也是推广运动处方工作最大的困境,希望相关部门能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和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体医融合跨学科人才。”谢兴呼吁。
一次专业的运动处方花费在1000元左右,其成本主要是检测评估,比如心电图检测、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等。高璨认为,这是制约运动处方普及的重要因素,“如果运动处方能纳入医保报销,减少健身爱好者的花费,一定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据记者了解,目前部分医院设有运动处方相关科室,但针对健身爱好者的科室并不多见。对此,高璨建议,可以在基层社区医院设立相应的科室,对基层医院的全科医生进行专业培训,由其向健身爱好者开具运动处方,这样才能让运动处方真正走向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