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报刊亭不断消失的时代,有人创办新杂志,也有人把纯文学刊物办得风生水起——
有待重新耕耘的阅读空间
阅读提示
院士执笔撰文,《问天少年》每期都能卖到5万册;“可听、可看、可参与” 的《十月少年文学》,6年里发行量跃升到了10万册。期刊,仍有广阔的阅读空间等待开拓。
“问天实验舱发射本来是要组织小读者们去观礼的。”航空杂志社社长、《问天少年》主编俞敏在她的办公室对《工人日报》记者遗憾地说,因为疫情,本来这场与杂志非常有契合点的活动办不成了。
《问天少年》是专为中国8~18岁青少年打造的原创航空航天领域少年期刊。今年1月创刊。
“报刊亭都找不到了,还办一本新杂志,咋想的?”自从五六年前有了这个想法,俞敏听到的都是反对的声音。数据也显示,2021年,我国纸质期刊的人均阅读量为1.90期(份),且呈逐年下降的态势。比舆论和数据更现实的是,没钱没人。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杂志,一问世就火了。“每期都能卖到5万册,而且往期都还在加印。”俞敏一连说了三遍“没想到”。
同样风生水起的还有纯文学杂志《十月少年文学》。
“这个名字,成了!”
在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俞敏和《航空知识》编辑部主任武瑾媛在去年3月,对坐着审读第一期样刊。内容没问题,主要是刊名《小小空天工程师》,大家都不满意。
“想突出少年,后来瑾媛想到了刚刚到达火星的‘天问’探测器,于是就有了《问天少年》这个刊名。”俞敏回忆时依旧很兴奋。“第一年就能达到1.5万册的印数。”在纸质刊物日益不景气,停办、减印的当下,报出这个数字,非常敢想。
但这本杂志的创办过程可与“看好”二字无缘。杂志的前身是《航空模型》,创刊于1982年,曾经是国内发行量及业界影响力最大的模型科普期刊。从兴盛到凋零,是编辑部人员的亲身经历,这个时候办一本新杂志,会不会重蹈覆辙?
也有人劝俞敏,《航空知识》办得很好,读者基础好,线上线下都做得很火,继续做好这一本就行了。
少儿科学类已经有了《好奇号》《万物》这些被国人推崇备至的外刊,市场还容得下一本新期刊吗?
然而俞敏是憋足了劲儿要干的。虽然只有三个编辑,也没有额外的经费,还要做出比肩一流科普类杂志的水平,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终于在去年年底获批了刊名,下厂印刷。
让孩子们看到中国的航天航空科技
俞敏他们憋的这口气是从哪儿来的呢?
“当时我国的月球探测器、火星探测器都已经成功发射,但在那些销量火爆、被网友推荐的版权合作刊里根本没有被提及。里面出现的宇航员、空天工程师也没有中国人的面孔。”因为这事儿,航空知识杂志社的编辑们遗憾了很多年。“我想让孩子们能看到中国的航天航空科技。”
俞敏大学毕业就来到杂志社工作,她还记得当年杂志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西小楼,好多入学的新生都会去那里看看,因为他们是看了《航空知识》才下决心投身航空航天事业的。
这本创刊于1958年的杂志,着实影响了几代人。“神舟”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院士也说自己是《航空知识》的一位读者。
2018年,《航空知识》创刊60周年,中国航母着舰第一人戴明盟、C919总师吴光辉院士、运20总师唐长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向巧院士……这些航空航天领域的权威专家都来“奔现”——“我们都是在《航空知识》的启蒙下开启航空航天梦想的”。
他们中好些人对杂志社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能在《航空知识》创刊60年的庆典上见到当年的主编,年逾八旬的谢础老人家。他们曾经都读过谢老先生发表在《航空知识》的文章,甚至有些在孩提时代还作为读者收到过谢主编的回信。
“随着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对航空航天感兴趣。此时的他们需要一个专业的领路人,带领他们将目光引向太空,将梦想照向宇宙。”正是因为体会到一本杂志对一个人、一项伟大事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巨大影响,俞敏他们觉得再难也得干起来。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虽然在期刊圈不被看好,但在空天专业领域却是支持者众。在创刊号的扉页上,近30名院士联袂推荐。多位来自航空航天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一线工作人员也加入了青年编委会。已经刊出的7期里,就有3位院士执笔撰文。
杂志的新生
“事实上,有五六岁的孩子在和我们互动,他们大多是靠图片,了解和掌握科学细节的。他们觉得看起来过瘾、有趣,还用乐高积木去组装自己的火箭、飞行器。”编辑部里的邮箱里,每天都会收到小读者展示的作品。俞敏说,要让专家学者从书里走出来,手把手地和孩子一起玩转空天科技。
《问天少年》吸睛,有内容上的与时俱进,更有网络时代中的编读互动。
同样,立足于传承和创新的另一份杂志《十月少年文学》,2017年1月正式发刊以来,不断开创出新篇章。
杂志在创刊之初,就将“可听、可看、可参与”作为目标,实行全媒体办刊的模式,刊媒互动。为了深入地服务校园,服务语文教学,培育文学新人,在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小十月研学、小荷之声朗诵大会”等,为少年儿童搭建了一个阅读、创作、交流、体验的平台。经过6年的发展,杂志发行量从最初的单期五六千册,发行量至今跃升到了10万册。
“未来,《十月少年文学》将按照IP全产业链发展的目标,形成儿童原创文学IP孵化器,利用电商、社交媒体等现代手段,多渠道合作,嫁接新业态,形成‘小十月’品牌的全新商业模式。”《十月少年文学》执行主编张晓莉对记者说。
阅读是多元化的,期刊,仍有广阔的阅读空间等待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