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7月24日 星期一

【高谈阔论】还是回到阅读吧

冷荞麦
《工人日报》(2022年07月24日 03版)

近来,先是有教材配图的“美丑”潮涌,后又有某人“新编”历史故事插图的纷争,一时好不热闹。

先来说儿童阅读。成年人杜撰的童话“有助于”儿童的成长?也许,特别是那些跻身“经典”的童话故事。这是流行街市的“共识”。

真的是这样吗?我看未必。那些既没有心理研究,也未曾受过心理学专门教育的成年故事家,真的清楚儿童的心理世界吗?何况,我们正处在生活方式变化和多元化价值观并行的窗口。

就以享誉寰宇的“灰姑娘”故事来说吧。根据国外的跟踪统计和样本研究,孩童的“想象力”并未因之丰富化,反倒是“培养”出不少梦想天上掉馅儿饼的小脑袋。 不去纠结这种论调。以当下的境况推想,诸君有感觉到周边不乏钓金龟婿的人吗?这款通俗且很流行的说法是少女故事。而更广泛的,无性别区分的玄幻、修仙拥趸,那种偶得宝贝、突获大招的梦幻是否属同一类心理呢?

我倒不觉得经典有过。不过,单向的培育之旅,恐怕不是良策。

再来看所谓的“艺术之美”。公允地说,美的观念并不必然是给定的,如果一定要给出限定,一般的解释是:艺术(品)是经验的产物,也即是杜威所说“艺术即经验”。关于艺术的认知是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随之发展出的理论,也是时间绵延中渐次系统化的。

然而,理论“成熟”另一面的意味,未必不是“经验的僵化”。比如印象派出笼之初,无论是写实主义,还是近乎完美的古典流派,都将之视为涂鸦之物,对之嗤之以鼻。其中的原因不是别的:既有的审美经验和艺术理论都难以忍受印象派在视觉和表现手法上的突破。

这是成年人的世界,当然也是后生学童必须面对的世界。

我们必须认识到,审美的共识,这个标尺化的基准不是绝对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就有形的世界、心灵的世界而言,我们的所知很少——很可能仍然行进在无知世界的路途。

诚然,无须回避,关于美(艺术)的公共知识和认知确有其实,但已经成型的坐标不应该是我们拒斥“新世界”的高墙,而应该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台阶。

从这个角度看,仅就学童——成年人也不例外——认知塑形能力的培养、训导而言,基本的、已然成型的基础素养固然必不可少,但培养其独立的认知思维方式可能更重要——不同层面、不同向度的“知识”导入,让面向未来的心智有能力甄别、取舍,才是培育之道。

事实上,关于孩童的教育是有教无类的事,几千年来,智慧的教育家们并没有找到针对个体的成熟经验。所以,针对学童,包容以待,多视野的启发才是更优的选择。

因之,面对不同的价值、审美取向,窃以为没必要焦虑于某些既有的范式。

我们还是不妨回到书籍本身,回到阅读。书籍的阅读总是宽容的:书籍绝不会只带给你一把标尺,并驱迫你以之去度量世界,而是将纷繁的世界引入你的脑海,让你可以有多向度的审视,进而引导你走上有多种选择比较,有推敲甄选的智识训导之路。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