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风范 儿童情怀
——读梅杰《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
《花卉》钱维城 [清] 络因 供图
梅杰新近出版了《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知识出版社)一书。稍早,刘绪源出版了《中国儿童文学史略》,对比这两部著作,有两大差异:
其一,刘绪源的《中国儿童文学史略》在时间范畴上定格在1916年~1977年。而梅杰的《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将1978年~1999年定位为重建期,将2000年之后称为分化期。很明显,梅杰比刘绪源的儿童文学史时间范围更广。
其二,《中国儿童文学史略》的内容较为精简,偏向对中国儿童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评析。反观梅杰的《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在内容上要更加全面,并充满细节,文学史的脉络更加清晰、完整,对史料的挖掘更令人折服。梅杰借用蒋风、朱自强的提法,将中国儿童文学史分为史前期(古代)、孕育期(清末民初)、诞生期(1917~1927)、发展期(1927~1937)、挫折期(1937~1949)、新生期(1949~1959)、断裂期(1960~1978)、重建期(1978~1999)、分化期(2000年至今)。梅杰对中国儿童文学史的划分是科学的、严谨的。
朱自强说“中国儿童文学是‘现代文学’”,即具有现代性的文学,他反对中国儿童文学“古已有之”一说,梅杰在《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中更是严谨地将古代称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史前期”。现代儿童文学就是对儿童本位的坚持。梅杰对“儿童本位”一以贯之,他在《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绪论中说,“中国儿童文学史的无数事实证明,坚持和弘扬儿童本位论的时代,儿童文学就容易出现佳作;而批判、背弃儿童本位论的时代,儿童文学就佳作寥寥。”儿童本位论构成了《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的重写评价标准。
儿童文学并不只是写给儿童看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吸引着成人,解释这种现象,就不禁要提到梅杰在2015年提出的创新性学术观点——“泛儿童文学”。贯穿于《重写中国儿童文学史(纲要)》的红线,除了儿童本位论的准绳以外,更有泛儿童文学这一新型学术观点。
梅杰对儿童本位的坚守,同时具有泛儿童文学视野,让本书成为一部充满“大家风范”和“儿童情怀”的重磅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