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叩响时光之门
近日,文博探秘类真人秀《博物馆之城》正在热播。节目中,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等人组成“博物馆探秘团”,带领观众走进包括北京艺术博物馆、周口店遗址博物馆等在内的多座北京的博物馆,“沉浸式”体验博物馆的幕后工作,聆听历史的声音,以博观物,感受文化碰撞。
博物馆一端连着广阔的世界、几千年的中华灿烂文明,另一端接着今天的我们,蕴藏太多值得品味、细读的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理应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是博物馆的使命所在,也是公共文化品位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吸引更多观众亲近博物馆、亲近文物,丰富其历史文化滋养,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是让文化馨香远播的重要文章。
如何以包容、开放的姿态,让文物藏品与不同社会背景和年龄层次的公众展开对话,为公众叩响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以综艺方式传播文博领域相关知识,突破博物馆的空间限制,将原本“高冷”的文物藏品通过屏幕送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重要选择。
近些年,文博类节目持续火热,尤其是以《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宝档案》《中国考古大会》《万里走单骑——遗产里的中国》《隐秘的细节》等为代表的文博类分支创新题材内容和表达方式,备受观众好评,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创作风潮。《2022文博节目报告》显示,近8000万人次“云”逛文博,其中六成热衷中国传统文博节目。
这些节目之所以备受追捧,一方面缘于制作方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焕发出新的活力,就有着难以抵挡的魅力;另一方面,则与其对博物馆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分不开。
将一些已经成熟的综艺制作手法以及新技术创新性、多元化地运用在节目中,并力图与传统文化融合,构思灵动,细节穿插精妙,让曾经在很多人眼里冰冷的陈列品和不会说话的藏品,通过综艺的呈现手段变得可亲可感。用年轻化的表达方式与青年人共情,自然就拉近了受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更值得一提的是,文博考古学者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到以综艺方式弘扬文化遗产的大潮中,保证了此类节目的品质。从博物馆的工作室走上屏幕,从埋首研究文物到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守正创新,勇于“出圈”,改变的不仅仅是单霁翔们从“故宫守门人”到“遗产推广人”的身份,更是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
不过,虽然文博类节目屡掀收视热潮,但还未到蔚为大观的程度。精妙的艺术创意、创新的表达方式固然必要,更能打动人心的还是在视野、格局、深度上的引领。如何解读、传达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并将历史与当代的精神趣味对接,从而激发人们内心的文化认同,仍然考验着创作者的智慧。
在谈到做节目的初衷时,《博物馆之城》的导演景思斯表示,“我们希望通过‘首次’和‘首度’的展现,探寻博物馆幕后好玩的故事,让更多观众了解博物馆,爱上博物馆,想走进博物馆来看一看”。诚如斯言,若一档文博类节目能让人们品味优秀传统文化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激发人们精神文化的主动追求,把博物馆纳入自己的生活,也就离成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