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有为 匠心筑梦
——首届大国工匠巾帼论坛侧记
在主席台落座时,韩利萍斜披在肩上的蓝底金字绶带上“大国工匠”四个字显得格外瞩目。
作为首届大国工匠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9月2日,以“匠心同逐梦 巾帼绽芳华”为主题的首届大国工匠巾帼论坛同步在湖南长沙举行,来自各行各业800余名大国工匠、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和工会干部等齐聚一堂,热烈研讨。
韩利萍是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名数控铣工,她作为全国劳模、大国工匠代表,和长沙市总工会主席周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魏南枝、浙江大学教授熊蓉、大汉集团董事长傅胜龙等一起走上主席台,围绕为巾帼劳模工匠成长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企业环境、家庭环境,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巾帼劳模工匠等议题,从提高技能素质、搭建创新平台、平衡工作和家庭责任、助力解决后顾之忧等方面展开深度交流。
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研讨开始前,论坛大屏幕上播放的一段专题片吸引了现场所有人的目光——新中国第一位女拖拉机手梁军、第一代女火车司机田桂英从黑白的影像中走来,历史跃然眼前。随后,画面转场,下一个镜头染上了色彩:焊花飞扬,年轻的焊工易冉目光专注;电缆运检一线,高级工程师何光华步履坚定。
“看到她们的故事,我的眼泪忍不住要掉下来。”魏南枝感慨道,“巾帼劳模大都是来自各地区各行业各民族普普通通的女性。但她们不仅在平凡的岗位上铸就不平凡,也成为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巾帼劳模是中国妇女的优秀代表。此次论坛上发布的《巾帼劳模时代特征和成长规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首次使用“劳动模范”这一称谓就是授予“劳动模范妇女”。
回顾历史,从解放区到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中,涌现出了大批巾帼劳模,她们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将女性特有的细腻与热情投身到工作中,自觉把个人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在不同领域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撑起了“半边天”。
论坛的会场外,树立着数十位大国工匠展板,韩利萍的照片也在其中。照片中,她身着工装,下书的几行字让人们心生敬意:手中毫厘,心中万里;为火箭发射平台加工零部件,未有毫发之差;每个奔向太空的“长征”,都有她默默守候的身影;她的“长征”,一如往昔。
为人才职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女性技能工匠专注、细心、有韧性的特点在操作岗位具有很强的优势,尤其是在精密加工领域更加明显。”作为一名一线工人,韩利萍有着切身感受。她表示,伴随传统制造向数字制造和智能制造的转变,数控技术和智能制造大量进入车间,女性技能工匠在岗位上体力劣势正在缩小,成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对此,深耕于机器人研发领域的熊蓉也深有感触, “目前中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女性占比不断提升,在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等各方面持续作出贡献。”
在建设现代化新征程中,巾帼劳模工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熊蓉坦言,“与男性科技工作者相比,女性在科技资源获取和决策参与、交流合作深造、职业发展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困难。”
如何为巾帼劳模工匠职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围绕这一议题,与会嘉宾们纷纷提出观点和建议。
熊蓉和韩利萍认为,要在加强待遇保障与激励机制上下功夫,加大对女性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及工资增长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周敏指出,要注重为女职工搭建素质提升、技能比武、技术展示、技术成果转化等平台,加强培训工作。她向大家介绍了长沙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实践,包括重磅出台的人才政策“升级版45条”和“工匠激励措施16条”等。
傅胜龙是一名企业负责人,同时也是大汉国际工匠院的创始人。他提出,在关注工匠人才的同时,也要关注青年女职工的成长,持续培养、引进技能人才。
解决巾帼劳模工匠后顾之忧
略施粉黛,气质卓然。不论是台上发言的嘉宾,还是台下聆听的巾帼工匠,一同构成了论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岗位上,她们是雷厉风行、技艺精湛的行家里手,脱下工装回归家庭,她们大多也和寻常女性一样,是妻子,是母亲。
交流中,魏南枝和熊蓉不约而同提出了同一个难题: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这一很多巾帼劳模工匠难以两全的话题引起了现场的广泛共鸣。
“希望可以进一步优化女性人才的工作环境,细化保障,比如完善托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有条件的话探索实行弹性工作制度,让女性科技工作者能更加从容地开展科学研究。”熊蓉说。
“我们要大力宣传巾帼劳模工匠的典型事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尊重劳模工匠,尊重女性地位的良好氛围。”周敏说。
同时,周敏表示,作为工会“娘家人”,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后顾之忧,是对巾帼劳模工匠最好的尊重。如今,长沙已出台了一系列生育假期延长、三胎补助奖励等政策,为巾帼劳模工匠解决后顾之忧。
据了解,在全国,各级工会持续整合资源手段,推动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工会爱心托管服务等,倡导创建家庭友好型工作场所,着力帮助女职工更好地平衡工作和家庭。
相信通过各方努力,会有越来越多有利于巾帼工匠成长的政策和措施出台,为她们的生活解忧,为她们的奋斗铺路,为工匠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社会和工作环境,激励广大女性特别是巾帼工匠投身社会经济发展,在一点一滴刻苦的钻研中来收获成功、创造美好的生活。
(本报长沙9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