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东极”驻村日记
“其实我最期望的锻炼岗位一直是教师,去哪个乡村中学、小学给孩子们当两年老师。”这段话写在34岁的黑龙江省抚远市通江镇东发村第一书记李炳龙的日记里,他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记得本科我们组队去陕西实践活动,从下午2点一直讲到7点,讲到学校都停电了,就摸着黑讲,孩子们还是不让走。加了上百个孩子的QQ,结果因为QQ被盗也断了联络。按年龄看,当时那批孩子应该已经本科毕业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建议的那样,走出家乡去外面看看,有一个也好。”
2021年10月,李炳龙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来到抚远驻村。这里地处我国陆地东端,有“华夏东极”之称,2018年,抚远市以群众满意率全省第一的成绩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截至目前,无新增和返贫人员,贫困发生率为0。
李炳龙记下了自己的驻村日记,在这些日记里,一个北大毕业生面对着村里的大大小小事,去分析、思考和解决。
比亲人更亲
记者翻阅着李炳龙的驻村日记,他是去年10月17日到达该村的。东发村位于抚远市城区以东18公里,全村耕地总面积3.2万亩,常住户35户66人,支部党员17名。
在当天的驻村日记中,他写道:“经初步了解,东发村仅有脱贫户1户,户主张维国,老伴儿任玉兰,两人均超过70岁……脱贫户详细情况还有待进一步了解,具体分析查看收入构成,深入了解有无慢性病、重大疾病等问题。”
唯一的脱贫户成了驻村书记的重点帮扶对象。“任玉兰有精神疾病,张维国有一定劳动能力,身体健康状况尚可,致贫原因主要是家中无儿女,所以无劳力,而且无土地。”李炳龙说,后来村里垫资为他家购买鹅雏,希望扩大养殖规模来增收。
当然,李炳龙的照顾对象还不仅仅是脱贫户。“村里的老人有急事,第一时间就想到炳龙,村民们早都把炳龙看作是东发村人了。他这个第一书记不是亲人,却比亲人还亲!”通江镇副镇长白雪冰说。
“晒场必须推进,我任期结束之前必须建完,有困难就克服困难,东发村将近3.5万亩耕地,没有一个自己的晒场绝对不行!”这是李炳龙的驻村日记中,少数使用感叹号的句子之一。
“很多村民都提出了晒场问题,所以这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李炳龙说。今年8月晒场已经建成。高高兴兴地帮着乡亲们在晒场上晒稻子,他心中升起小小的成就感。
“还是得学习啊!”
推动粮食晾晒场、村内道路扩宽、农田路桥涵整修等项目入库、落地,解决村民急难愁盼的基础设施问题;确立打造以大米为代表的自主品牌农产品和电商销售渠道的产业发展思路,为村集体经济再开新源;建立村“两委”和工作队重点时段24小时值守制度,确保村民办事找得到人、村里有事顶得上去……
用“点多线长面广”来形容第一书记李炳龙的工作范围格外贴切。
2021年12月29日,李炳龙在日记里写道:“下午到张维国家研究明年增收的问题。张叔提出想养大鹅,我建议他养小鸡,让我没想到的是,张叔认为村里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养殖导致的人畜混居。让我刮目相看,养殖确实是个大问题,还是得学习啊!”对驻村干部来说,处处皆学问。
2022年3月4日的驻村日记中,李炳龙记录了这样一件事:“下午正在村委会办公,接到电话说张大爷中午喝酒喝到不省人事。送到县医院输液,回到家已经是9点多,按照二月二的习惯,用推子自己剪了个光头。本来想剪个毛寸,但是身心俱疲,索性剃光省事。”处理突发事件也是驻村的日常。记者读到这则日记的最后一句,有些忍俊不禁,但又觉得有点酸。
已经在路上
去年12月17日,驻村工作队队员佟大勇的父亲出殡。佟大勇是抚远市委组织部选派的驻村干部,家在生德库村。
佟大勇的父亲是两天前晚上走的,平日里身子骨挺硬朗的,晚上上个厕所人就没了,挺突然的。
“勇哥说救护车赶到用了20多分钟,来的时候人已经走了。得到这个消息,我感触挺多的。”
在当天的日记中,李炳龙写道:“大城市要在公共场所大面积推广AED了,为的就是为心脏病人最大限度争取时间,那么欠发达地区呢?广大农村地区呢?似乎比救护资源相对充沛的大城市更需要。城乡差距是全方位的,不只是经济收入上的,也包括各种公共资源和服务的可获得性,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啊!”
村里兴建的电商馆,一直是李炳龙比较“头疼”的问题。“钱花了,馆建了,怎么才能把它运营好?”他分析,目前村里一没有人才储备,二没有特色产品,人才储备的问题短时间内解决不了,所以应该朝产品方向发力,只有自主品牌产品真正上市销售并形成规模后,电商这种“互联网+”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于偏远的边陲小城抚远来说,村级电商平台的建立无疑可以为当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去开辟一条新路,而在“修路”的同时,把人员配备、品牌打造等“上路”前的准备工作做好,才能“路尽其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已经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