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9月27日 星期一

山西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实现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有企业负责人表示——

【“稳链”“强链”企业故事①】“多亏当地产业链比较完善,否则公司就违约了”

本报记者 刘建林 本报通讯员 李彦斌
《工人日报》(2022年09月27日 04版)

开栏的话

产业链供应链是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经济平稳运行就能得到有效保障。今年以来,一些企业努力克服疫情影响,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多项利好政策支持下,努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为保障民生、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此,本报多路记者深入企业一线,采访、报道一些企业为“稳链”“强链”所做的种种努力,以供一些地方和企业借鉴。

 

阅读提示

近年来,山西聚焦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通过“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实现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到2025年,山西将培育形成6条千亿级产业链、4条500亿级产业链。

9月5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专精特新”产业园区聚焦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项目集中开工。

山西嘉世达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人工智能服务机器人生产基地是首批开工的项目之一。该公司副总经理孙晓普告诉记者,今年4月,国内疫情多点暴发,公司在外省的代工厂受到影响,之前与国外客户谈好的一批订单面临违约风险。

“经综改示范区工作人员多方协调,10天内帮助我们临时建成一条小型生产线,使这批吸拖一体机器人能够得以按时完成组装,发往日本和韩国。”孙晓普说,“多亏当地产业链比较完善,否则公司就违约了。”

嘉世达公司能够在短时间内成功组建生产线,是山西持续推进“稳链”“强链”工作的一个缩影。近日发布的《山西省重点产业链及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山西10大重点产业链规模效应初步显现,营业收入突破8400亿元,培育形成6条千亿级产业链,4条500亿级产业链……

“点”上用功,靠前服务打通堵点卡点

“这条全自动生产线是目前行业内最新、单线产能最大的锂电池隔膜生产设备,全长160多米、宽6米多,最高处8米多。”山西厚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居首慧介绍说,一期一号厂房从去年7月开工建设到今年8月底已投产两条生产线,跑出了“加速度”。二号厂房也即将建成,年底将安装完成4条生产线。

厚生公司锂电池隔膜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离不开阳曲工业园区服务中心厚生锂电池隔膜项目专班的努力。一年来,项目专班争分夺秒,累计入企服务180余次,从施工用水用电到职工就餐等,逐一推动解决,把“有问题,找管家”落到了实处。

此外,山西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直面企业“急难愁盼”,紧盯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关键环节、部位、节点出现的局部“扰动”,对重点行业和关键事项处理“特事特办”,畅通产业发展的“大动脉”,筑牢工业经济稳定基础。

财税精准发力,是保畅稳链纾困“组合拳”的重要举措。今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小钱小气,大钱大方”的财政支出理念,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和大项目保障财政专题协调机制,让394亿元的真金白银坐上直通车,落实到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项目。

“从提交资料到项目评审,仅仅用了2周时间,然后从评审结果到资金下达,也就10天左右,4000万元便投放到企业。”山西中工重型锻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渊斐说,得益于省财政的这笔“技改红包”,企业技改项目走上“快车道”,新投产的4000吨快锻压力机的最高锻造次数达到90次/分钟,锻件精度提高到±1.5毫米之内,而且成本也有所降低,使得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受益。

刀刃向内,提升效能激发市场活力

“项目原定去年国庆节前完工,实际比预期提前了一半。”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瑞湖新能源汽车服务城项目负责人张政宁算了一笔账:项目贷款1.5亿元,按当期贷款基准利率4.75%计算,缩短审批时间,就相当于节省了530多万元,两期工程算下来就是1000多万元。

“过去项目单位开工前要自行办理地勘、环评、压覆矿产评价等16个事项,现在开发区统一办理,让企业省事又省钱。”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作为全国首个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省,山西经过逐年推进,如今全省开发区一般工业项目已实现“全承诺、零审批、拿地即开工”。

近年来,在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同时,山西聚焦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链主”工作推进体系,通过“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实现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作为“链主”的吉利汽车,在“链长制”的持续推动下,目前已在晋中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集聚企业27户、关联配套企业约60户。晋中市围绕汽车产业园区配套,一方面通过“标准地”配套、标准厂房免租等政策措施,持续吸引一批关键零部件企业;另一方面整合现有企业做好协同配套,准备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紧盯电机、电池等主要关键零部件,整合全省汽车关联企业,降低产业链生产成本。

以“智”赋能,保障煤炭安全稳定供应

“去年,山阴县一家煤矿选购了我们公司自主研制的选矸机器人,12个小时可分拣大约35吨煤,工作效率是人工选矸的8倍。”山西中泰特种机器人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选矸机器人能识别煤与矸石,执行高压气源分拣程序,对50~300毫米粒级煤与矸石进行精准高效的筛选。

这样的事例印证了矿山智能化正由点上突破延展到面上推进。截至6月底,山西累计已建成22座智能化煤矿、548个智能采掘工作面,智能化开采位居全国前列。

山西坚决落实国家下达的煤炭增产保供任务,去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11.93亿吨,占全国产量的近1/3;同比增产1.13亿吨,占全国增量的近2/3。同时,山西正在紧抓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转型,实现产业集群规模发展。

现在,山西晋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最具特色的就是高炉富氢。3座1860立方米高炉,过去单一的输送煤粉工艺,经过技术改造后,加了一个喷氢工艺,利用焦化的煤气、炼钢的煤气送给化工板块,合成LNG和乙二醇,合成的过程中再把富余的氢气送给高炉,全年可节省焦炭用量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还可以把氢气再送给重卡汽车使用。

今年5月,晋南钢铁集团成为山西千亿级氢能产业链“链主”企业之一。近日,该企业与多家企业签订氢能战略合作,首次签订300辆氢能汽车,计划2025年孵化5000辆氢能重卡,同时自建20多座加氢综合能源岛,全面推动企业氢能重卡使用。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