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工人日报 2022年09月30日 星期一

于吉红坚守教学一线守正创新

【二十大代表风采】潜心科研路 矢志报国心

本报记者 彭冰 柳姗姗 本报通讯员 苏志坚
《工人日报》(2022年09月30日 03版)

她潜心治研,守正创新,在分子筛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她坚守教学一线,推动前瞻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积极以科研反哺教学。她关爱后学、甘为人梯,培养出众多青年拔尖人才。

她,就是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于吉红。

砥砺奋进,勇攀高峰

多年来,于吉红始终坚守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带领团队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在分子筛功能材料的创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积极推动了功能材料的分子工程学这一基础前沿科学领域的发展。

1985年于吉红进入吉林大学,至今在吉大学习、工作已有37年。从1989年师从徐如人院士攻读研究生开始,她就对分子筛产生了浓厚兴趣。

分子筛,顾名思义,是可以筛选分子的材料。分子筛具有规整的纳米孔道结构,在于吉红看来,这一肉眼看不见的微观“建筑”,蕴含着一个奇妙世界。

于吉红在分子筛功能材料的创制研究中,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在国际上创建了首个分子筛合成数据库;在国际上较早地提出基于理论模拟、计算机数据挖掘和高通量实验相结合指导材料定向设计合成的新路线;成功合成出数种新结构类型分子筛,实现了我国在分子筛拓扑新结构创制方面零的突破。2016年,她和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羟基自由基加速分子筛成核的晶化机制,为分子筛材料的高效及绿色合成开辟了新路径。2021年,她带领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分子筛薄膜的全新固态电解质材料,推动了我国在固态金属空气电池领域的进步。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虽然科研任务繁重,但于吉红在教学一线,推动前瞻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建设,开设本科生《科学实践课程》,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

她一直秉承“激发兴趣、教授方法和涵养情怀”的教育理念,注重结合学生实际特点进行引导式教学。“千磨万仞、水滴石穿,想要有所收获,就必须付出足够的时间和努力。”于吉红说。

于吉红慎思笃行、严谨缜密的治学操守,更是学生们为人做事的一面镜子,一把尺子。“每篇论文都历经十几次甚至几十次修改,她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学生。”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李乙说,他本科撰写论文时,于老师就指导他逐字修改,连图表绘制、标点符号都一一勘误。

截至目前,于吉红已培养博士70余人,其中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涌现出一批青年拔尖人才。2018年,于吉红带领的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引领带动,矢志报国

在担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科协主席、吉林大学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的同时,于吉红还是多个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的执行主编、编委。

很多人好奇,这么多工作,于吉红如何安排得开呢?学生们说她是“争分夺秒、惜时如金”,午休、周末、节假日,甚至候机间隙,她都在工作。2022年初,于吉红带领团队筹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分子筛基础科学中心,除夕当天都是在实验室边吃盒饭边工作。

“当今,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抢抓科技发展先机,努力在自主创新道路上勇攀高峰。”于吉红说。

怀抱“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于吉红引领带动,以“天道酬勤”为座右铭,与研究团队不知疲倦地奋战在科研一线。2017年吉林大学成立了未来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于吉红被任命为实验室主任。目前,实验室获批建设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1个吉林省科研平台。

今年,于吉红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她说:“我会进一步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不忘科技报国使命,为推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