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件“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代代产业工人的创新实干
【喜迎二十大】中国光谷,“追光”不止
中国光谷,全国唯一以“光”命名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1976年拉出中国第一根实用化光纤以来,这里因光而兴、聚光成谷。“追光”数十载,中国光谷已是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更是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球最大的中小尺寸面板研发生产基地。
400G硅光芯片、128层三维闪存芯片、10万瓦光纤激光器、百万像素级双色双波段红外探测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新版图上,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相继取得突破。一件件“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一代代产业工人的创新实干。
建设世界光谷
从创新驱动到创新与开放“双轮驱动”,中国光谷响亮地提出——建设世界光谷!2018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30年之时,湖北省、武汉市、开发区都在思考:建设世界光谷的新征程上,下一个30年,光谷如何战略落子?
2019年1月4日,湖北省提出规划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2021年2月18日,湖北省在光谷启动建设湖北东湖科学城,作为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体区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面向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加速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每天,中建三局东湖科学城核心区未来一路、高新六路、高新七路项目党支部书记、项目经理伍淑豪都会在施工现场转一转。伍淑豪和工友们建设的项目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光谷科学岛内,施工的三条道路均为核心区主干道,道路通车后将有效促进科创大走廊协同发展,为大科学装置建设等提供交通便利。
在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创大走廊,一大批重大科技项目在此集中布局。2021年大走廊区域集中开工82个重大项目,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今年又谋划了105个重大项目,目前启动近八成。
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武汉超算中心启动建设,武汉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完成二期扩容、算力达200P。按照“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空间布局,“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集中谋划布局40余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已达77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超过26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986家。
创新团队再战新征程
在位于湖北武汉光谷未来城的华工科技智能制造产业园,80后工程师程伟正带领研发团队开发三维多轴复杂曲面激光微纳加工装备。
3年前,围绕当时“卡脖子”的芯片检测技术等方向,程伟带着团队进行攻关突破。“以往只能用国外设备完成特定工艺,而通过华工激光精准控制的激光刻蚀技术,就能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程伟自豪地说,该设备属于全球顶尖水平。
程伟告诉记者:“这十年,我们见证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党的二十大即将召开,我们要加大自主创新和研发力度,推进全产业链国产化进程,提升核心技术、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水平,让中国的激光装备在更多的细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华工激光电子电路产品线总监龚正负责半导体视觉技术的研发攻关,这项技术硬件国内暂没有可替代方案,每年纯器件进口额超千万元。现在,研发已进展到工程样机验证阶段,研发团队争取早日实现进口器件国产化,推出半导体行业内更多的中国制造设备。
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湖北加快推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目前,湖北已梳理形成10大领域22个重点方向的117项国家“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发展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组织实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重要粮油作物品种培育”“人造血管关键技术研发”等6个科技重大专项和高新、农业、社发等领域290个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众智成城
当年,一束光成一座城;如今,依众智成一座城。
湖北东湖科学城,是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体区、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向“大家”借智,邀请全国顶级专家,就湖北东湖科学城的规划理念、策源突破、创新体系、人才引进等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表示,建设湖北东湖科学城,要围绕创新链部署产业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结合自身重点,聚焦主业,不能什么热门做什么,这叫“高水平重复”,比“低水平重复”浪费更大。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原校长张清杰表示,东湖科学城需要广揽天下人才,成为科学家的“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徐红星认为,要支持领军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整合资源,通过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研平台,把成建制的力量集中起来……
从武汉超算中心第一节预制模块箱体被吊装之时,湖北东湖科学城前线指挥部指挥长会议就紧张推进。指挥部每月现场调度,专班住进“铁棚”办公,拆迁、基建、规划、项目各专责小组分头扎进工地,挂图作战、对表施工,建设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肩负国家战略与时代使命,光谷加力提速建设东湖科学城,鏖战创新策源主阵地,在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中当好先锋突击队。